浅析《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兼谈其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
本文关键词: 人与自然 异化劳动 共产主义 环境伦理 出处:《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年1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青年时期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代表作品。虽然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和共产主义观主要阐述的是经济学思想,但是其中也蕴含着他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深度思考。《手稿》中马克思集中批判和反思资本主义社会中因为异化劳动而导致人和自然关系恶化这一结果,转变对自然界理解范式,重新思考人和自然关系问题,并论及最终如何达到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共产主义社会。尽管自然观思想还不完备,但却是马克思思考自然的较为系统的创造性发挥。虽然马克思从没提出过"环境伦理"的相关概念,但环境伦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就是人和自然关系。因此,从《手稿》中挖掘马克思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解读,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可以为当代中国环境伦理研究、"十三五"绿色发展理念及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思考方向和理论依据。
[Abstract]: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hereinafter referred to as manuscripts). Marx is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philosophy in his youth, although Marx mainly elaborated the economic thought through the alienation labor and the communism view. But it also contains his deep thinking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n manuscript Marx focuses on criticizing and reflecting on the result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deteriorates because of alienated labor in capitalist society. Changing the paradigm of understanding nature, rethin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nd discussing how to finally achieve a communist society in which man and nature coexist in harmony, although the concept of nature is not yet complete. Although Marx never put forward the related concept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study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Excavating Marx's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rom the manuscript and analyzing the concrete content of the text can be used as the research of environmental ethics in contemporary China. The green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provide the thinking direc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作者单位】: 南京林业大学;
【分类号】:B82-058
【正文快照】: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春芳;建构生态环境伦理促进可持续发展[J];道德与文明;2000年02期
2 宇寒;关于环境伦理[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01期
3 龙敏;;环境伦理与以德治环境[J];社科与经济信息;2001年09期
4 佑素珍;将环境伦理的理念引入环保实践──读《走向深层的环保》一书[J];哲学动态;2001年12期
5 李爱年;环境伦理──环境保护的灵魂[J];湖南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6 陈琼,陈东彦;社会经济与环境伦理道德[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许惠英;人类走向环境伦理[J];环境教育;2001年06期
8 胡建,陈国跃;环境伦理与普遍伦理[J];唯实;2001年05期
9 王雁;;强化环境伦理:青年教育的重要课程[J];观察与思考;2001年05期
10 郑传杰;环境伦理——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谋昌;;生态文明时代的环境伦理[A];三生共赢论坛·2009北京会议会议材料[C];2009年
2 安红卫;;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重构环境伦理的启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张建福;姬敬山;;环境伦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影响[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余谋昌;;传播环境伦理,,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赵峰;;自然契约——走向自觉的环境伦理[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周辉;曾文忠;李叶欣;;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伦理学思考[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7 曾建平;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钱喜阳;;论实用对内在价值的超越——实用主义的环境伦理研究[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张锋;;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的一个法学视角[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4年
10 韩孝栋;;可持续发展伦理观[A];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防灾减灾——2012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庄穆;实践环境伦理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N];福建日报;2006年
2 本报记者 罗晖 陈磊 游雪晴;希望环境伦理成为治疗“环境顽疾”新药[N];科技日报;2006年
3 陈磊 罗晖 游雪晴;环境伦理应由书斋走向社会[N];科技日报;2006年
4 庄穆;环境伦理: 一个全新的伦理课题庄穆[N];福建日报;2005年
5 余谋昌;环境伦理在科教领域的实践[N];福建日报;2005年
6 卢风;环境伦理的证立[N];学习时报;2003年
7 田海平;从环境伦理争论中能开出哲学转变吗?[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8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杨通进;环境伦理在争论中走向深入[N];社会科学报;2009年
9 中国石油大学 周文书;企业的环境伦理[N];山西青年报;2014年
10 穆土;构建发展中国家环境伦理理论框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盛国军;环境伦理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2 程平;马克思恩格斯环境伦理思想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D];安徽大学;2012年
3 王妍;环境伦理: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的伦理支点[D];吉林大学;2008年
4 张锋;自然的权利[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田宪臣;协商、适应、行动[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6 张天晓;自然价值的重估与诗意的栖居[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严燕;中国古代环境伦理价值的反思[D];南京农业大学;2006年
2 格广民;环境伦理与科技发展关系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3 洪丹;环境伦理的制度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3年
4 徐文明;环境伦理论域中的环境人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5 张sユ
本文编号:14695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4695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