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同情的充要条件——纳斯鲍姆同情观研究
本文关键词: 同情 充分条件 必要条件 纳斯鲍姆 评价性判断 移情 痛苦 出处:《道德与文明》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纳斯鲍姆持有一种认知主义的情感观,认为情感通常具有一个意向性对象,并包含关于这个对象的评价性信念。作为一种具体的情感,同情必然也包含一些认知性的因素,纳斯鲍姆将它们归结为三个评价性判断,即关于苦难的严重性判断、关于苦难的不应得判断和一种幸福论的判断。在她看来,这三个评价性判断既是同情产生的必要条件,也是同情产生的充分条件,除此之外并不存在其他必要因素,移情对同情而言只是一种心理层面的重要向导,任何特定的生理感觉都不可能成为同情的必要组成部分,而精神的痛苦被视为评价性思想的感情特征,由于它本身不具备概念上的独立性,因此并不构成评价性判断之外的另一个必要因素。
[Abstract]:Nasbaum holds a cognitive emotional view that emotion usually has an object of intent and contains an evaluative belief about it. As a specific emotion, compassion must also contain some cognitive factors. Nasbaum reduced them to three evaluative judgments, namely, on the gravity of suffering, on undeserved judgment of suffering, and on a theory of happiness, which, in her view, was both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mpassion, Empathy is also a sufficient condition for the generation of compassion, and there are no other necessary factors. Empathy is only a psychological guide to compassion, and no particular physiological feeling can be an essential part of compassion. Spiritual suffering is regarded as the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 of evaluative thought, because it does not have conceptual independence, so it does not constitute another necessary factor besides evaluative judgmen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2-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郁乐;;试析康德关于道德情感的理论[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2 李燕飞;“斯密问题”再论[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3 汤剑波;高恒天;;正义的两重性:互利与同情——休谟正义论难题之解读[J];伦理学研究;2011年03期
4 王莹,景枫;也谈亚当·斯密的两种人性[J];道德与文明;2001年05期
5 刘丽;;情感关照与德性回归——亚当·斯密德性伦理思想管窥[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6 徐涛;黄娇;;利己·同情·利他——论述《道德情操论》中“三元”人性思想[J];青年文学家;2009年16期
7 关巍;;共同感理论分析——亚当·斯密情感主义伦理学管窥[J];理论界;2009年11期
8 李朝运;秦碧霞;;休谟与斯密同情理论之比较[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9 王海明;;关于品德的几个难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09期
10 孙韶林;恋爱能不考虑婚姻吗?[J];道德与文明;198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励民;;孔孟“四德”一体论[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崔梅;;孟子伦理思想与卢梭伦理思想的相同点[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3 方世信;;试论家庭道德建设的重要意义[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韩书银;;家庭和谐与老年人健康长寿[A];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财经作家 常青;用制度捍卫道德的天空[N];东方早报;2009年
2 杨洁;人道屠宰,并非只与“动物福利”有关[N];四川日报;2007年
3 杨秀香;孔子伦理思想的世俗转向及其人文价值[N];光明日报;2004年
4 李江;“孝”与“亲子”不能失去平衡[N];中国妇女报;2006年
5 谭薇/编译;机器人的伦理抉择[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6 何静;做人做事贵在有点精神[N];承德日报;2009年
7 孙家驹;从“看不见的手”到看不见的“心”和“脚”[N];江西日报;2009年
8 临猗县牛杜高中 史惠玲;儒家“仁爱”思想与当代社会的和谐[N];科学导报;2009年
9 三文;煤道德制度[N];中国经营报;2009年
10 姚鹏;“高尚的伦理学”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N];中国妇女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卫东;亚当·斯密的伦理学[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伯良;叔本华同情伦理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谷文君;休谟与叔本华同情理论之比较[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晓曦;休谟情感主义伦理学的论证及其旨趣[D];复旦大学;2008年
4 左洪剑;正义的动机[D];西南大学;2008年
5 刘瑞玲;亚当·斯密利益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邵菊欣;“亚当·斯密问题”的哲学反思[D];新疆大学;2009年
7 张卓莉;经济与伦理的统一[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京军;“斯密问题”的再反思[D];西南大学;2008年
9 胥银华;论企业的慈善责任[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10 王锐;当前中国经济领域的诚信缺失及对策[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10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510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