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与“君子”:儒家的自我修养论
本文关键词: 君子 道 自我的曼陀罗模型 含摄文化的理论 行动理论 自我修养 出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依照文化心理学"一种心智、多种心态"的原则,本文先提出一个普世性的自我的曼陀罗模型,然后以之作为基础,分析先秦儒家诸多有关于自我修养的论述,希望建构出"含摄儒家文化的自我修养理论",作为发展本土心理学或本土社会科学的基础。从本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先秦儒家心目中的理想,是每一个"人"(Person)都必须要能够成为"君子"。为了教导弟子们如何成为一个"人",先秦儒家诸子提出了许多"智慧"的话语,一方面教导弟子们如何"以道修身";一方面要求弟子们努力学习,追求"知识"的增长,以走出自我的"人生之道"。本文引用德国文化心理学者Eckensberger的"行动理论",来说明儒家的自我修养理论,一方面与西方学者对于儒家思想的诠释进行对话;一方面批判德国古典社会学大师马克斯·韦伯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对于"儒教"的误解。借由本文的案例,作者希望能够说明,如何运用"多重哲学典范"建构"含摄文化的心理学理论"以达成整合"科学心理学"与"意图心理学"的目标。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one mind and many kinds of mentality" in cultural psychology, this paper first puts forward a universal mandala model of self, and then, based on it, analyzes the various expositions on self-cultivation of pre-Qin Confucianism. I hope to construct a "self-cultivation theory containing Confucian culture" as the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psychology or local social sciences. From the analysis of this paper, we can see: the ideal in the pre-Qin Confucian mind, Every person must be able to be a gentleman. In order to teach his disciples how to be a man, the Confucianists in the pre-Qin period put forward many words of wisdom. On the one hand, he taught his disciples how to "practice the body with the Tao"; on the other hand, he asked the disciples to study hard and pursue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In order to go out of the "way of life" of the ego. This article cites the "action theory" of Eckensberger, a German cultural psychologist, to explain the Confucian theory of self-cultivation, on the one hand, to have a dialogue with the western scholar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an thought; On the one hand, criticizing German classical sociologist Max Weber's misunderstanding of Confucianism in his book Religion in China. How to use "multiple philosophical models" to construct a "psychological theory containing photographic culture"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integrating "scientific psychology" with "intention psychology".
【作者单位】: 台湾大学心理学系;
【基金】: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资助项目“优势重点领域拔尖计划”,“东亚华人自我的心理学研究计划”部分成果
【分类号】:B8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琼;孔子《论语》中的道德思想[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方尔加;;孔子眼中的“孝”(二) 美好的道德,从孝开始培养[J];老同志之友;2010年03期
3 桑东辉;;《周易》荣辱思想论要[J];周易研究;2007年01期
4 强中华;;荀子势论爬梳[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高志明;;论曾国藩修身养性的道德追求[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年06期
6 苏文娟;张爱林;;浅谈《论语》的德育意义[J];语文学刊;2009年04期
7 郗政民;;儒家重义而轻利?——论儒家的义利观[J];民办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8 王锐;;中国古代对诚信的理解[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9 ;师说[J];东方养生;2010年11期
10 项菊;《论语》中的“君子”[J];理论月刊;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军桥;;管鲍之谊与君子之行[A];管子和谐治国理念与当代科学发展观战略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08年
2 陈宝良;;从君子小人之辨看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3 王哲;;规则建设是领导者的重要责任——兼谈“潜规则”与反规则[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于志葵;;道德对低碳经济的未来学意义[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5 赵国祥;李晓玉;高冬东;;河南省处级党政干部领导品德结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陈勇虎;;浅谈体育教学训练中的德育教育[A];甘肃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6年
7 林育;;浅谈关于会计人员的会计职业道德[A];2007年赣皖湘苏闽五省煤炭学会联合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政;;中西式品德发生作用之比较[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胡建;黄家华;;流动人口子女思想道德建设现状与思考[A];湖南省人口管理与青少年犯罪研究征文评奖论文集[C];2007年
10 刘彪;;探讨网络生态危机[A];全国计算机安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第二十四卷)[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克敬;媒体人的道德保健[N];西安日报;2001年
2 刘正山;经济学谈不谈道德[N];国际金融报;2002年
3 何海波;认真对待道德[N];法制日报;2002年
4 ;虚拟世界的道德[N];计算机世界;2000年
5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小锡 本报记者 李扬;重视“道德应对”[N];新华日报;2002年
6 刘坚承;道德不能代替市场法则[N];中国信息报;2000年
7 邓黎;南非政府与跨国公司打“道德官司”[N];检察日报;2001年
8 朱小试 陈敏;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商务道德[N];中国贸易报;2000年
9 王永兵;现代教育“道德”缺失的启示[N];中国审计报;2001年
10 李世向;经济、法律、道德、三力并举提高市民整体素质[N];西安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强昌文;契约伦理与权利[D];吉林大学;2005年
3 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魏燕;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美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丁峰山;明清性爱小说的文学观照及文化阐释[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朝东;论教育启蒙与公民人格建构[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彭文兵;经济社会学理论方法与运用[D];上海财经大学;2001年
8 孙咏莉;贫困、道德与焦虑[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巩固;环境伦理学的法学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刘丹凌;苏珊·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建英;社会变迁条件下的家庭教育浅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2 李永;吴趼人写情小说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世爱;生命教育:新品德课改中的一种价值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卢娟;试论幸福的内涵与类型[D];山西大学;2006年
5 李晓玉;河南省处级党政干部的领导品德及其与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6 牛朝晖;当代未成年人家庭德育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刘文文;隋唐时期女性伦理略论[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刘颖;关于幸福问题的伦理思考[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9 张琪;“真人秀”节目形态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10 朴玉霞;关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116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511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