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鸣:一个更需重视的悲剧生成审美机制——从“中国无悲剧说”谈起
本文关键词: 悲剧 共鸣 崇高 审美机制 重视 出处:《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无悲剧说"的根本症结是我们把悲剧的"双轨"审美机制变成了"单轨制"。共鸣与超越是悲剧的两种审美机制,但实际上我们基本上只强调悲剧"崇高美"的超越性而看轻其情感的共鸣性。注重文学的超越性,这是近百年来中国学界的基本立场。由于"革命文学"、"阶级论文学"的影响,中国文学一直强调"斗争反抗"的"高昂"格调,"十七年"时期文学更是成了政治的工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于西方各种现代主义的热衷追捧,这些使得我们文学中共鸣式的情感叙事实际上至今仍然十分薄弱,在这种特殊语境中共鸣对于我们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共鸣式"悲剧,充分肯定悲剧在疏导人情、慰藉情感等方面的功用,将共鸣本身就作为悲剧真正的目的之一而不必一定要转化到"思想性"价值方面来,从而还原悲剧的"双轨"审美机制。
[Abstract]:"No China tragedy" is the fundamental crux we put into the tragedy of the "dual track" aesthetic mechanism of a monorail system. Two kinds of resonance and transcendence is the aesthetic mechanism of tragedy, but in fact we basically only emphasize the tragedy of "sublime" transcendence and underestimate the emotional resonance.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iterature beyond this is the basic standpoint, Chinese scholars in the past one hundred years. Due to the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the class", Chinese literature has emphasized that the struggle against the "high" style, "seventeen years" literature is a political tool, and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e are all for western modernism keen pursuit, which makes us to the Ming literature emotional narrative type actually is still very weak, the resonance in the special context for us is very important. So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resonance" tragedy, Fully affirming the function of tragedy in dredging human feelings, comforting emotions and so on, resonating itself as one of the real purposes of tragedy without necessarily transforming to the value of "ideology", so as to restore the tragic "double track" aesthetic mechanism.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文学院;
【基金】:重庆市社科规划项目“十七年文学批评中‘否定性’话语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研究”(2012Ybwx086)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重大项目“中国20世纪阶级论文论研究”(swu1409107)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B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富仁;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上篇)[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2 孙秀昌;;两周时代“命”意识的特点及其对中国“悲”意识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04期
3 范伯群;曾华鹏;;论冰心的创作[J];文学评论;1964年01期
4 黄克剑;“悲”从何来?——就悲剧之“悲”对中、西文学人文趣向的一个比较[J];文艺研究;200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王颖;;真景物与真感情——辛弃疾田园词的意境美[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欧鸥;孟祥彬;;中国传统园林中的“移天缩地”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1期
4 韩立平;论张炎对陶渊明之接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5 方建勋;;论邓石如篆刻的气象[J];书画世界;2012年02期
6 孙江南;;试论李煜悼亡诗的艺术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郑艳霞;;情以景幽——论柳永词中的景物描写[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8 王金良;;花海悲情——解读张可久散曲中的花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9 成海鹰;;波德莱尔笔下的城市巴黎、都市情感和体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10 康莉;;一枝一叶总关情——李煜词的情感特色及成因解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李莹;刘丽华;;古典诗词的鉴赏视野与能力训练[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2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玲;林译小说及其影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笑频;民族民间艺人生活的苦乐原则[D];云南大学;2010年
5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双花;可能与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尚莹辉;新时期中国重彩艺术语言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李三强;“变相”之美[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园园;论戴望舒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接受[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栾庆伟;论武术套路的表演艺术[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张平安;探骊中国武术中“黄金分割”思想[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4 陈颖;美籍学者孙康宜的中国古典诗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爱花;杨希闵诗史观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玲;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提高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7 徐彦峰;“权力的合理架构”:论中国封建社会的君臣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秀红;李锐小说的悲剧意蕴[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杨理治;佛性的沉浮[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10 代亮;钟惺《三国演义》评点的理论价值[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建星;;从主体性的视角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J];邯郸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周怡;民族大众的方向与革命实践的精神──毛泽东美育思想略论[J];济南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3 M.纽斯鲍姆;唐文明;;悲剧与正义——纪念伯纳德·威廉姆斯[J];世界哲学;2007年04期
4 陆正林;;德育回归怎样的生活[J];前沿;2011年10期
5 黄万盛;;论改革中道德变化的几个规律性特征[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87年01期
6 范浩星,朱亚宗,刘戟锋;传统伦理悲剧性解析与当代中国伦理的重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7 杨伟芳;李海平;;善恶之悖——别尔嘉耶夫论善恶的同一性与斗争性[J];黑龙江史志;2008年12期
8 罗秀球;;爱应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范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9年05期
9 樊浩;;伦理的实体与不道德的个体[J];学术月刊;2006年05期
10 戴兆国;;伦理学中的悖论与悖论伦理学[J];学术界;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唐瀚;超越悲剧:尼布尔的新强者德性论[D];浙江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刘遥;伦理困境与自由危机[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海平;别尔嘉耶夫善恶观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290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529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