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确定性中的信任
本文选题:确定性 切入点:不确定性 出处:《道德与文明》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信任是一种介乎不确定性与确定性之间的存在,只有在不确定性的条件下,我们才需要信任他人,但要使我们能够信任他人,则需要以我们对他人的某种确信为前提。作为社会环境的基本特征,不确定性贯穿于人类历史之始终,但在不同历史阶段,使信任成为可能的确定性基础则是不一样的。在农业社会,人们之间的交往因为熟悉而获得了确定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一种习俗型的信任;在工业社会,由规则、契约和法律等构成的规范性系统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确定性保障,使人们在这些系统性规范的基础上建立起了一种契约型信任。当前,在契约型信任崩坏的条件下,我们需要建构一种互信关系,通过这种互信关系来保障人们在高度不确定性之中的信任与合作。
[Abstract]:Trust is a kind of existence between uncertainty and certainty. It is only under uncertainty that we need to trust others, but to enable us to trust others, As a basic feature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uncertainty runs through the course of human history, but at different stages of history, The basis of certainty that makes trust possible is not the same. In an agricultural society, where people acquire certainty by virtue of familiarity, and on that basis a customary trust is established; in industrial societies, rules, The normative system composed of contract and law provides certainty guarantee for people's communication, and makes people build a contractual trust on the basis of these systematic norms. At present,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he collapse of contractual trust, We need to build a relationship of mutual trust through which people can trust and cooperate in a high degree of uncertaint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1&ZD070)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810027) 江苏服务型政府建设研究基地(南京理工大学)开放基金项目
【分类号】:B82-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宗亮;;权利政治初论——方法、观念与实践[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2 曾裕华;;论古希腊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张飞;;施特劳斯自由教育思想与经典阅读[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4 刘旭东;吴原;;教育理论学术旨趣的实践转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杨巧蓉;;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新探——以“自然权利”为视角[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4期
6 马俊峰;;论图斐利的政治哲学思想[J];阿拉伯世界研究;2011年01期
7 李娉;;列奥·施特劳斯对韦伯事实与价值分野方法论的批判[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郭军营;;《利维坦》与西方自由主义传统[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9 谷雪梅;;论新保守主义对冷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高全喜;;论宪法政治——关于法治主义理论的另一个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山奎;;论虚无主义的历史主义根基——兼论施特劳斯的海德格尔批判[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张彦丽;;“比较的”与“文化的”法研究——中、日、美学者围绕中国“法”问题的论争及其思想意义[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文明的演进:近现代东方与西方的历史经验”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增编)[C];2006年
4 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5 何浩;;文学自主性30年及其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孤独者与道德公民的形象书写[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关海庭;吴群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涵及建设途径探析[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7 王敦辉;;“范跑跑”与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何江江;;环境问题的制度意识成因解读[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陈峗;;世俗化与现时代的精神生活[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10 刘明艳;;马克思问题意识与个人真正自由追寻场域的转变——兼与张一兵先生商榷[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宇;从臣民到公民[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3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蕾;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中国共产党政绩观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曾水英;理解政治权力[D];吉林大学;2011年
8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9 刘鹏;疑难案件中法律裁判的规范性来源[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杨晓畅;多元社会的正义事业[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玄;马基雅维利与威尼斯城市共和国宪政[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国良;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现状及问题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徐盼;霍布斯的法律观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4 李树华;霍布斯与韩非的人性思想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军圣;霍布斯的国家学说[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芳;非营利组织视角下生态环境治理新模式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唐晋;课堂教学公正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晓冰;拆迁主导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静雅;论民间文学艺术的知识产权保护[D];山东大学;2010年
10 陈燕霞;曾经的女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兴超;;道德域下中立性原则的不确定性与辩护性[J];求索;2010年11期
2 埃德加·莫兰;陈一壮;;复杂性伦理学[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3 王列;关于信任问题的新探讨[J];国外理论动态;1998年08期
4 廖小平;;论信任的几个问题[J];哲学动态;2007年12期
5 李红文;;信任:日本核危机的哲学与伦理反思[J];道德与文明;2011年05期
6 胡宝荣;;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述评[J];实事求是;2010年04期
7 郑也夫;中国的信任危机[J];新闻周刊;2002年20期
8 梁克;社会关系多样化实现的创造性空间——对信任问题的社会学思考[J];社会学研究;2002年03期
9 孙伟正;赵建芳;;信任研究的八大哲学向度[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张康之;;有关信任话题的几点新思考[J];学术研究;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松涛;李建会;;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长秋;;学术腐败的伦理学分析及其对策[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3 李义天;;运气究竟有多重要?——美德伦理视野中的运气问题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郑根成;;波特模式的实践启示与反思——行为伦理决定模式中道德推理的理论与实践分析[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闫健;关于信任的研究[N];学习时报;2006年
2 李高产;诚信是一种资产[N];湖北日报;2011年
3 宋圭武;市场经济的德性基础[N];海南日报;2011年
4 ;耶鲁大学神学院研讨会 破产后的金钱与道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王国豫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技伦理与科技管理研究中心;纳米技术的伦理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易珉;企业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D];中南大学;2008年
2 梅世云;论金融道德风险[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白春阳;现代社会信任问题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士敏;信任问题的社会学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2 胡玉伟;公众对科技的信任初探[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雷金星;广西社会信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凯;社会资本视角下的当代中国社会信任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代华东;NBIC会聚技术风险及其规避研究[D];中共湖南省委党校;2013年
6 高明明;后现代视野下的伦理与道德[D];山东大学;2008年
7 马文佳;消费者主动购买仿冒品行为的伦理探析[D];东北大学;2008年
8 李海燕;人道物流快速成形网络中快速信任的产生机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9 张新鳌;论信任[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10 刘越;中国现代社会的信任缺失与重构[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613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5613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