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普适性与宗教性
本文选题:儒家 切入点:孝 出处:《文史哲》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孝是在子女对父母依恋和爱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道德意识。它不仅加强了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和爱慕这种自然情感,而且还强调子女赡养父母和实现父母的志愿的义务。这种对赡养和承志的强调使人类超越于动物对父母的本能性依恋,奠定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基础。在自然状态中,"子女对自己的子女之爱"常常大于"子女对父母之爱",孝的高明之处就在于,用"人为"平衡"自然",使人类超越于动物之上。不仅如此,孝还通过祭祀祖先、养育子孙和"三不朽",完成了个人对生死的超越。通过这些举措,个人的生命被深远地植根于过去,并通向未来,使个人通过基因的延续和对人类的贡献达到永生。可以说,孝架起了神和人、宗教与伦理之间的桥梁,达到了生与死的统一,完成了佛教的轮回和基督教的天堂的功能。它具有养生送死,且使人乐生安死的功能,这可以说就是儒家孝道的宗教性。
[Abstract]:Filial piety is a kind of moral consciousnes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children's attachment and love to their parents. It not only strengthens the natural emotion of children's attachment and love to their parents, Emphasizing also the duty of children to support their parents and to fulfil their will. This emphasis on support and commitment transcends the instinctive attachment of animals to their parents, In the natural state of nature, the love of children for their children is often greater than the love of children for parents. The wisdom of filial piety lies in the wisdom of filial piety. The balance of "nature" by "man" is used to transcend human beings above animals. Not only that, filial piety also completes individual transcendence of life and death by sacrificing ancestors, raising children and "three immortals". The life of the individual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past and leads to the future, enabling the individual to achieve eternal life through the continuation of genes and contributions to mankind. It can be said that filial piety has built a bridge between God and man, religion and ethics, and achieved unity between life and death. It can be said that Confucian filial piety has the religious nature of Confucian filial piety.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哲学系;
【基金】:山东大学青年团队项目“儒家视域中的妇女问题”(IFYT15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强;;论社会的宗教性特征[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2 刘曙刚;;交际舞始于何时?[J];文化译丛;1986年04期
3 王才勇;H.-J.弗拉斯著:《人的宗教性——宗教心理学》[J];国外社会科学;1991年02期
4 文永辉;;宗教性传统知识的知识产权保护初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李小娟;;过程神学与儒家宗教性探究[J];学习与探索;2010年06期
6 ;格洛克,查尔斯[J];世界宗教研究;1994年03期
7 宋春香;;论狂欢理论的宗教性[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8 冯波;;浅析宋代宗教性节日和民间娱乐[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9期
9 刘强;陈秋枫;;美育的局限与宗教性启示[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姜丽;;灵魂的渴望——论高特弗里德·本恩诗歌中的宗教性[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尚艳娜;陈永胜;;穆斯林中学生的宗教性:结构与测量[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章远;;外部宗教性干预与地区安全——以科索沃冲突为例[A];全球治理:新认识与新实践——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世界经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学科卷[C];2012年
3 沈洋;陈永胜;;基督教信徒的宗教性:结构与测量[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林鸿信;;落实人间的宗教性:哈贝马斯的启蒙[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四辑[C];2006年
5 李江梅;;浅谈儒学的宗教性品格[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浙江大学 张新樟;严防宗教性末日情绪[N];社会科学报;2013年
2 张志鹏;宗教性救助是社会救助的重要力量[N];中国民族报;2011年
3 高师宁;格奥尔格·西美尔:宗教性创造出宗教[N];中国民族报;2011年
4 陈星桥;将佛教的文化性和宗教性有机统一起来[N];中国民族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旭峗;跨国政经互动中宗教影响宗教性跨国公司初探[D];复旦大学;2014年
2 温莎;宗教性慈善组织的社会资本分析[D];复旦大学;2014年
3 彭飞;中国大学生宗教性的现况调查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4 路秋子;藏传佛教影响下生活日用器具的宗教性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6年
5 沈洋;基督徒的宗教性:概念、结构与测量[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6 刘珍珍;罗尼·泰勒的儒学宗教性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7 尚艳娜;穆斯林中学生的宗教性:结构与测量[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8 常薇;中国基督教宗教性量表的编制及其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雪华;道教徒个体宗教性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10 包涵;中国佛教徒宗教性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634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563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