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知识与美德之间——西方道德的理性追求及其反叛

发布时间:2018-03-04 02:17

  本文选题:知识 切入点:美德 出处:《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西方古代德性训诫以神话故事为线索,以"天上的知识"为载体。后经智者"从天上拉回人间"之后,道德知识不再具备彼岸的绝对性。苏格拉底为了改变城邦道德沦丧的困境,努力将道德拉回到理性的世界,提出了著名的"知识即美德"的命题。道德的问题无法摆脱知识的问题,如此一来,又难以越过近代英国经验主义和大陆理性主义之间的探讨。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及其继承者利用分析和描述的手段揭示道德原理,大陆理性主义和剑桥柏拉图主义的拥趸则利用演绎与推理的方式为道德正名。终归没有知识审查的德行是肤浅的,绝非仅仅是藉由情感体认、日常躬行和理性升华后"应然"的美德。自从了解到知识、理性的有限性,人就在不断寻求知识去接近"有知"世界的过程中体验存在,也是对至善的追求。
[Abstract]:The western ancient moral admonition takes the mythological story as the clue, takes "the knowledge of heaven" as the carrier. After the wise man "pull back from heaven", Moral knowledge is no longer absolute on the other side. Socrates tried to bring morality back to the rational world in order to change the plight of the moral decline of the city-states. The famous proposition of "knowledge is virtue" is put forward. The question of morality cannot get rid of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It is difficult to go beyond the discussion between modern English empiricism and continental rationalism. British empiricist philosophers and their successors use the means of analysis and description to reveal moral principles. Proponents of continental rationalism and Cambridge Platonism use deductions and reasoning to justify morality. Ultimately, virtue without intellectual censorship is superficial, not just through emotion. The virtue of "ought to be" after daily practice and rational sublimation. Since we understand the limited nature of knowledge and reason, we have been seeking knowledge to approach the world of knowing, and it is also the pursuit of the best.
【作者单位】: 山东师范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BAA090010)
【分类号】:B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于洪波;;论教育史学者的经世致用情怀[J];教育学报;2010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2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3 郑亚莉;;道德选择—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李卫东;;论幸福的社会属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吴先伍;理性与情感: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差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蒲德祥;;幸福组织: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7 许卫刚;陈林;;“善”与“仁”: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曹兴江;;论先秦儒家中庸思想与亚里士多德中道观的异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9 叶常林;;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综述[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10 陈运春;;亚里士多德德性论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其昌;;信托财产权制度的特质及其经济学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曾云莺;;耻感、耻德与公共文明的培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3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万俊人;;政治如何进入哲学[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上卷)[C];2007年

6 孙桂丽;;也谈教育学术人生——学术的人生是至高的幸福[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杜疆;;试论归纳问题及波普尔的解决方案[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王娟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及其践行过程的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9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体辅导员;;华侨大学90后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10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晶;希腊古典时期诉讼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8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宗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小型私营企业诚信问题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华丽;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理论分析及培养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姜义颖;休谟的技术观剖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余鹏飞;火:希腊历史的神话学阐释[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丽英;因利诚信与因义诚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常春;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中的公平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边晨;;浅析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J];法制与社会;2007年02期

2 聂怡东;;浅议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J];知识经济;2010年02期

3 范世珍;;王阳明“致良知”与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思想之比较[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吴德强;袁云鸽;;论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及其价值[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10期

5 闫笑;袁祖社;;关于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命题的逻辑缺陷及其反思[J];唐都学刊;2009年03期

6 晏玉荣;;也论“知识即美德”——用复杂视域中的知识观重新解读苏格拉底的伦理命题[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杨国平;;浅谈苏格拉底人生哲学[J];社会科学家;2005年S1期

8 贾廷秀;;苏格拉底的道德哲学与道德实践[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9 王静;美德即知识——试析苏格拉底伦理哲学观[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10 黄瑜;;苏格拉底的美德思想及其现代反思[J];新余高专学报;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巧利;;《拉刻斯篇》中苏格拉底对于“勇敢”的德性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刘巧利;;略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可教性”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3 林钟敏;王蔚;;大学生对常见行为的道德判断[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4 杨少波;;苏格拉底和孔子的生死观[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5 Bernhard Fuehrer;;质疑中国神话:对费乃龙及其孔子与苏格拉底对话的反思(英文)[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国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6年

6 姜颖南;;苏格拉底哲学思想的主观与客观偏向辨析[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刘传德;;试评苏格拉底及其“产婆术”[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王志军;;存在与虚无:论在哲学视野内的苏格拉底与耶稣之死[A];中西视野下的实践哲学与文化哲学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4年

9 陈会昌;李伯黍;;关于儿童对个人财物与公共财物损坏的道德判断的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10 国培光;张遂年;;电工学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A];第五届全国机械设计及制造专业教学研讨会议论文集(卷1 教学论文)[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叶久状;爱满孝城传美德[N];济宁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丁必裕 本报通讯员 张然;洪畴:“道德基金”扬美德[N];台州日报;2010年

3 刘奂明;壮哉,,美德少年![N];唐山劳动日报;2011年

4 徐强 闫锁田 记者 苏云;儿童美德工程扎根天水 三载结出累累硕果[N];今日信息报;2011年

5 中欧商学院和上海财大兼职教授、美国麻省卫生福利部高级研究员 蔡江南;捐款不仅是一种美德[N];解放日报;2010年

6 本报记者;大爱山东 美德花开[N];济南日报;2010年

7 记者 饶嵬;昆明首评50名“美德少年”[N];昆明日报;2010年

8 驻站记者 春华;敬老爱亲传美德[N];锡林郭勒日报;2010年

9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邓辉林;廉洁之城必是美德之城[N];深圳特区报;2010年

10 赵力楠;奖励美德要理直气壮[N];秦皇岛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晓娜;环境美德及其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孔祥润;知识与信仰:苏格拉底的哲学动机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赵灿;“诚言”与“关心自己”[D];复旦大学;2010年

4 赵健;学习共同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瑞昌;风险 知识与公共决策[D];复旦大学;2005年

6 王俊;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胥胤;企业控制权配置论[D];四川大学;2007年

8 康宇;儒家美德与当代社会[D];黑龙江大学;2007年

9 亓奎言;神经伦理学:实证与探新[D];浙江大学;2009年

10 吴广瑞;如何追求幸福?[D];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琼;苏格拉底和谐社会理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2 牛沁阳;普罗泰戈拉与苏格拉底的冲突[D];四川大学;2006年

3 张小建;孔子与苏格拉底生死观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慧静;科学技术发展与美德之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林芳芳;情感卷入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欧晓莉;距离远近和关系亲疏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熊慧素;道德判断“难易”有别,文理亦有别[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辉;中学生道德判断的测评与特点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东伟;愤怒、厌恶情绪对道德判断影响的差异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严立;道德判断和厌恶判断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637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5637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48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