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构与“人的自然化”
本文选题:生态文明 切入点:“人的自然化” 出处:《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当前出现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根源在于人类文明进程中形成的异化劳动观念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之上的生产方式、社会制度和道德规范。建构新的生态文明需要走出观念误区,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通过人的自然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此,一是要消除异化劳动观念及其影响,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和自觉劳动的社会氛围,促进人类回归劳动的自然本性;二是要科学看待和对待人类的各种需求,改变畸轻畸重的现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要改变对自然界的态度,尊重和爱护自然,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如果说从原始的自然状态向社会化文明化的发展是人类文明迈上的第一个阶梯,那么建构和谐的生态文明,实现人的自然化,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第二个阶梯。
[Abstract]:The current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the root lies in the forming process of human civilization, the concept of alienation of labor and the basis of the mode of production, social system and ethics.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eeds out of misunderstandings, establish a new concep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man and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through human nature the. Therefore, one is to eliminate the alienation of labor concept and its influence, formation of labor glory and conscious labor social atmosphere in the whole society, to promote the return of human labor and nature; the two is to look at science and treat various human needs, change the status quo lopsided, promoting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people; the three is to change the attitude to the nature, respect and care for nature,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If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from the original natural state to the human society The first step of civiliza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 naturalization of human beings are the second step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5ZDB040) 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2014I42)
【分类号】:B82-05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树利;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融合[J];华夏文化;2005年01期
2 易小明;;论生态文明的限度[J];道德与文明;2006年05期
3 龙柏林;;生态文明:从理念到行动[J];现代哲学;2008年01期
4 邓翠华;;论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性、艰巨性与实现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包庆德;;生态文明:技术哲学维度的解读[J];湖南林业;2009年09期
6 舒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J];文史博览(理论);2012年12期
7 邹爱兵;生态文明研究综述[J];哲学动态;1998年11期
8 小约翰·柯布;柯进华;;历史性的一步——评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J];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13年00期
9 王佳佳;苟颖萍;;甘肃省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3年22期
10 ;生态寺观 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J];中国宗教;201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建丽;于爱春;徐婷婷;;增强环境保护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2 刘芳;佟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3 王虹;;生态文明视域中的政府职能转变[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4 周秀芸;;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树立生态文明新理念[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贺庆棠;;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井文涌;;生态文明的理念是我国环境保护的重要指导思想[A];《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曾凤括;;河南省生态文明建设初探[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文桢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层次分析[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生态学分会第七届全国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田富;;生态文明建设刍议[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10 邱成;;云南省生态文明建设与环境保护浅析[A];2013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才金;生态文明不可或缺[N];湖北日报;2003年
2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 罗国杰;从生态伦理到生态文明[N];科技日报;2000年
3 常绍舜;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最高形式[N];社会科学报;2000年
4 张国光;简评《生态文明论》[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种筱娜;生态文明村带旺生态旅游经济[N];珠海特区报;2006年
6 记者 乔宇 欧春坪;五年内生态文明村百分之百[N];珠海特区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乔宇;一村一策建特色生态文明村[N];珠海特区报;2006年
8 潘广杰;生态文明重在建设[N];本溪日报;2007年
9 蔡永飞;建设生态文明的几个认识误区[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黄慧诚;科学发展离不开生态文明[N];中国环境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5年
4 宁芳;露天煤矿污染源分布特征及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D];中国矿业大学;2016年
5 汪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6 吴巨培;马克思生态思想中国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7 张剑;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8 张敏;论生态文明及其当代价值[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9 张首先;生态文明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10 刁尚东;我国特大城市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洋;中国共产党关于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2 谢龙;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范式转换”关系的探讨[D];内蒙古大学;2009年
3 张中卫;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4 鲁长安;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中共湖北省委党校;2010年
5 周晶;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思想探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3年
7 高蕾;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聊城大学;2014年
8 吴菲琼;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路径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年
9 郭秋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
10 刘涛;信息技术对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62599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6259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