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主体性”、“自由”与“理性”:笛卡尔道德哲学形态的建构逻辑

发布时间:2018-03-18 17:55

  本文选题:笛卡尔 切入点:主体性 出处:《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国内学术界对笛卡尔哲学近代出场意义的过分关注乃至标签化势必影响对其道德哲学理论的研究。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逐步建立起来的"自由原则"、"理性原则"和"主体性原则"为近代哲学的出场奠立了坚实的精神哲学基础。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的第一哲学原则决定其道德哲学形态建构的"主体性"、"自由"和"理性主义"逻辑。在主体理性形而上学基础上,笛卡尔道德哲学形态展现为三维结构:"精神实体"—"道德自由"—"‘我思’主体性"。"自我意识"和"自由意志"是构成"‘我思’主体性"内在结构的两个核心要素。"道德自由"蕴含着主体意志在理性原则基础上对善的主动选择。主体意志的决定根据——"道德本体"源自于主体"我思"这一"精神实体",而非超验的"上帝实体",一切未经"我思"的"道德本体"(法则)都是虚妄的。笛卡尔道德哲学研究的难点在于对其文本的处理,其道德哲学思想零星地散落在诸多文本之中,这可能是其道德哲学为国内学术界所忽略的重要原因。
[Abstract]:Too much attention to the significance of modern appearance of Descartes philosophy and even its labelling will inevitably affect the study of his moral philosophy theory. The "principle of Freedom" and "the principle of reason" gradually established by the Renaissance and the religious reform. And the principle of subjectivity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of spiritual philosophy for the appearance of modern philosophy. The first philosophical principle of Descartes's "I think, therefore I am" determines the "subjectivity", "freedom" and "reas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ts moral philosophy form. On the basis of the metaphysics of subjective reason, Descartes' moral philosophy forms three dimensional structure: "spiritual entity"-"moral freedom"-"I think 'subjectivity". "self consciousness" and "free will" are the two core elements of the inner structure of "I think' subjectivity'." "moral freedom" implies the subjective will's active choice of the good on the basis of the rational principle. According to the decision of the subject's will, the "moral Noumenon" originates from the "spiritual entity" of the subject "I think", but not from the transcendental "God entity". All "moral Noumenon" without "I think" is false. The difficulty in the study of Descartes' moral philosophy lies in the processing of its text. His moral philosophy is scattered in many texts, which may be the important reason that his moral philosophy is ignored by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作者单位】: 苏州科技学院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现代伦理学诸理论形态研究”(10&ZD072)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指导项目“西方道德哲学形态的历史演进研究——从苏格拉底到康德” 苏州科技学院科研基金一般项目“康德道德形而上学:法权与德性的共同体系”(XKR201303)
【分类号】:B82-0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孙显元;;芝诺悖论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李继武;;高度反思的学说与实践基础上高度反思的科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4 陈义平;智者运动与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5 刘力永;马克思与海德格尔批判形而上学的根本差异[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6 温纯如;黑格尔关于量与数学的无限性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赵妙法;Metaethics(后伦理学)与Metaphysics(后物理学)——粗议中西哲学之异同及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8 曾裕华;;论古希腊哲学研究方向的转变[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9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吴怀祺;;史学话语权与20世纪的中国民族史学——兼说10卷本《中国史学思想通史》[J];安徽史学;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苗启明;;论思维的三重制约关系与辩证思维方式——兼淡辩证逻辑的一些问题[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2 王汉生;;效用度量的新方法及其度量结果[A];陕西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10年年会“西部大开发10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张晓芒;;意象性思维方式在造字过程中的规范作用[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谢勤亮;;影像与历史——“影视史学”及其实践与试验[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张晓锐;李敏勇;刘忠;张萌;;论宇宙认知观——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6 张振东;孙振;;马克思主义视域下的学科交叉与方法论[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7 郑兢晶;彭福扬;;彭福扬要素重组法:一种新的创新方法[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8 张晓锐;李敏勇;刘忠;张萌;;论宇宙认知观——道是宇宙恒在的本原[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9 傅德本;;自然辩证法何以安身立命——读刘啸霆教授文章的几点认识[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专家专题论坛“在为国服务中发展自然辩证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赵月刚;;波普尔关于科学知识合理性的分析[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波;共同犯罪停止形态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8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崔莹;旅游学学科性质的哲学反思[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银婧;笛卡尔心身因果性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黎益君;企业理念探析[D];湘潭大学;2010年

7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8 黄华;灾难新闻“英雄”原型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陈薪;论彭漪涟教授对辩证逻辑理论的新探索[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谷小科;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系统论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文先,吴玉华;哲学形态观的一次伟大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哲学形态思想巡礼[J];社会科学研究;1993年06期

2 黄高荣,甘男;论哲学形态[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3 滑云龙;;作为一种新的哲学形态出现的创造哲学导言[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郝立忠;;论哲学形态的功能、层次及其划分——兼论中、西、马哲的共同繁荣[J];学术研究;2011年05期

5 孙晓文;欧阳康;;关于哲学形态学的思考[J];哲学动态;1987年05期

6 刘方,古中和;试论现代整体性哲学形态的建构[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

7 叶霞娣;自然科学发展对哲学形态变化的意义[J];浙江农村技术师专学报;1994年01期

8 王孔雀;我们应建立什么样的哲学形态[J];青海社会科学;1997年05期

9 张军;走向“价值”深处——简论价值哲学形态的合理嬗变[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5年04期

10 张秀芝,洪晓楠;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形态学[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陈新夏;;哲学转向及超越“认识论模式”辨析[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2 赵剑英;;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的当代建构[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3 衣俊卿;;马克思主义哲学演化的内在机制研究[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名誉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 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的新收获[N];光明日报;2013年

2 中央党校 韩庆祥;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思考[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3 杨学功;拓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秋庚;论张东荪关于语言与中西哲学形态关系的论述[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6306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6306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9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