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主义“伦理自觉”与当代中国文化政治——反思《新青年》早期论述中的文化与国家概念
本文选题:《新青年》 切入点:启蒙主义 出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新青年》早期所标榜的文化革命,随启蒙主义逻辑的展开必然到达伦理领域,陈独秀关于"伦理自觉"乃为"吾人最后之自觉"的一系列论述对此作出了有力的表述。本文力图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伦理概念因在现实中缺乏国家的依托,在政治上缺乏中国国家认同的维度,因此导致内涵上的偏颇,在将文化革命逻辑引入伦理领域的过程中,未能够发掘和阐述事实存在着的伦理世界同新文化所追求的现代国家之间的积极关系。不仅如此,本文进一步指出,由于简单地将伦理世界定义为启蒙的对立面和被改造者,新文化运动也为日后长期困扰中国思想生活的一系列二元对立准备了一个原型:越是追求启蒙的自觉,就越是同这种自觉的客观指向——现代主权国家及其文化政治统一体——相对立。这种文化革命与革命国家之间的人为概念上的冲突,虽然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在现实中予以克服,但并未在思想和意识形态领域失去其幻影般的影响。
[Abstract]:The cultural revolution proclaimed in the early days of "New Youth" will inevitably reach the field of ethics along with the logic of enlightenment. Chen Duxiu's series of expositions on "ethical consciousness" is "our last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tries to show that the ethical concept of the New Cultural Movement lacks the support of the state in reality. The lack of the dimension of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in politics leads to a bias in conno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introducing the logic of cultural revolution into the field of ethics, It has not been possible to explore and expound the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thical world that exists in fact and the modern country pursued by the new culture. Not only that, this paper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since the ethical world is simply defined as the opposite of enlightenment and the transformed person,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has also prepared a prototype for a series of dualistic antagonisms that have plagued China's ideological life for a long time: the more the pursuit of enlightenment consciousness, The more it is opposed to this conscious objective direction-the modern sovereign state and its cultural and political unity-the artificial conceptual conflict between this cultural revolution and the revolutionary state, Although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has been overcome in reality, it has not lost its illusive influence in the field of thought and ideolog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纽约大学比较文学系;
【分类号】:B82-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申惠文;;驳民法宪法新同位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2 强昌文;;权利:社会公平的“阿基米德点”[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邢华平;有限政府论之哲学基础探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钱广荣;;道德悖论现象之“恶”及其认识论意义[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张万军;赵友新;;儒家伦理量刑观与当代伦理量刑要素法定化[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张传文;黄邦汉;;儒家吏治伦理与现代吏治伦理的差异刍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7 蔡保兴;;论荀子“礼”与霍布斯“约”思想之异同[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张扬;;古典自然法梗概——古典自然法的历史、地位和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9 张玺;;科技与人文精神断裂后的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叶常林;;西方分配正义理论综述[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国龙;;由语言追问法律的意义[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3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李有学;汪来杰;;国家与政党:工具性选择与均衡性调整[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詹世友;;霍布斯正义理论的论证策略[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高卫民;;西方协商民主发展的分析及其启示[A];和谐社会:社会建设与改革创新——2007学术前沿论丛(下卷)[C];2007年
7 何浩;;文学自主性30年及其与文化研究的论争——孤独者与道德公民的形象书写[A];改革开放30年中国文学与文学批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陈瑞莲;周潭;;善恶评判与我国行政管理观念创新[A];公共管理研究(2)———“党的十六大与中国政治发展及公共管理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陶庆;;宪法财产权视野下的公民参与公共预算——以福街商业街的兴起与改造为例[A];第二届“中国公共预算”研究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钟艳君;;浅析社会行政的发展对教育行政主体观的影响[A];第三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3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龙耀;国家保障与社会支持:中国高校学生生存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5 魏晓东;银行监管权配置的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刘茜;公共物品供给机制与政府定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孙经国;从理想性政治哲学到现实性政治哲学[D];南开大学;2010年
8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9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金道铭;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廉靖;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村矛盾化解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君健;我国农村金融资产证券化SPV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刘文洁;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反思与完善[D];河北大学;2009年
4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李嘉杰;商业贿赂司法解释若干问题评析与适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黄涵华;完善我国监外执行法律监督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沈军芳;借鉴美国LLC制度之利弊分析及过渡性安排[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马旭;网络舆论的伦理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夏兰英;良知不存,法将焉附[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458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645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