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共识及其价值论建构的意义
本文选题:认同 切入点:共识 出处:《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认同和共识是建构社会秩序的两种不同途径,本文从哲学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维度分析认同和共识的不同基础,通过从霍布斯、洛克和康德、黑格尔的理论批判探讨从价值论建构当代社会共识的理论基础,提出从"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思维向以"我们"为共生形式的共识思维转变的可能性及其实现路径。
[Abstract]:Identity and consensus are two different ways to construct social ord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ifferent bases of identity and consensu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philosophical existentialism, epistemology and axiolog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Hobbes, Locke and Kant. Hegel's theoretical criticism probes into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constructing the contemporary social consensus from the theory of value, and puts forward the possibility and the way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dual opposing thinking of "self" and "other" to the consensus thinking with "us" as the form of symbiosis.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思政部;
【分类号】:B82;B01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7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8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9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10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曲振涛;周方召;仲深;;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法经济学视角解读[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舒盛芳;大国竞技体育崛起及其战略价值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薛磊;当代国际法中的承认制度[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张静;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伦理沟通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张瑾;主权财富基金国际监管制度法制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廉晓敏;俄罗斯国家形象的构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田鹏;认同视角下的欧盟语言政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6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颜昌武;形而上学的价值论底蕴[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夏国军;;哲学的价值论[J];前沿;2008年02期
3 季海菊;;关于“以人为本”的哲学意蕴的思考[J];世纪桥;2006年02期
4 王丽娜;;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追求向度[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5 ;把价值论研究提到历史观的高度──访刘奔编审[J];哲学动态;1994年09期
6 洪辛木;用生活、实践的逻辑探索生活、实践的真谛——读李德顺《价值新论》[J];哲学动态;1995年01期
7 苗俊玲;人类中心主义:一个价值论命题[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8 李立志;;论马克思新哲学实践价值论的科学内涵[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9 王丽娜;;论辩证唯物主义的价值论维度[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周海春;;“攻乎异端”的方法论局限[J];船山学刊;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孔润年;;改革开放30年与价值论伦理学的发展[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2 仲辉;陈春文;;时间[A];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年会年会暨西方技术文化与后现代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长福;;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和马克思的实践概念[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邓晓芒;;西方形而上学的命运——对海德格尔的亚里士多德批评的批评[A];全国“形而上学与反形而上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王南;;实践、艺术与自由——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再理解[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佘碧平;;论现代性[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7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赵馥洁;;中国哲学人本思想的价值论意蕴及其特征[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春文;;物向世界的沉沦[A];现代德国哲学与欧洲大陆哲学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冯契;;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迫切课题——读布罗日克《价值与评价》[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学功;“中国价值论研究第一人”[N];北京日报;2004年
2 穆杉;时隔20年《价值论》第2版面世[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3 陈慧平;价值论研究方法的反思与重构[N];中华读书报;2008年
4 张康桥;理智生活的尊严[N];中国教育报;2010年
5 宋斌 南开大学哲学系;“人间”取象与类逻辑:亚里士多德自然哲学体系的核心要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熊在高;学界研讨价值论研究问题[N];光明日报;2001年
7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孙伟平;探索价值哲学研究的新方法[N];社会科学报;2007年
8 哲韦;价值论领域的一项基础性、创新性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黑龙江大学 孙庆斌;他者视域中的主体性向度[N];光明日报;2009年
10 山东大学硕士研究生 单良子;初探:亚里士多德的艺术美学思想[N];学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在高;当代境遇中的价值论研究与现代性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赵海英;走向他者之途[D];吉林大学;2010年
3 赵振羽;亚里士多德《诗学》的形而上学解读[D];吉林大学;2013年
4 胡波;社会理想境界论纲[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王艳;人心之序[D];复旦大学;2007年
6 王文东;当代中国发展语境中的正义共识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韩升;查尔斯·泰勒对共同体生活的追求[D];复旦大学;2008年
8 高礼杰;认真对待他者[D];浙江大学;2013年
9 周迈;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存在问题[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10 余泽娜;经验、行动与效果的彰显[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丽娜;论价值理论在哲学原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D];清华大学;2004年
2 李晓蓓;从他人到他者[D];兰州大学;2006年
3 秦党红;西蒙·波伏娃的他者概念之探析[D];湘潭大学;2006年
4 曹政宁;承担苦难的责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鸿嘉;论福柯“他者”视域中的“未来主体”[D];黑龙江大学;2007年
6 陈佳;亚里士多德羞耻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7 吕理;萨特“他者”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8 刘丽;亚里士多德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9 张文婷;论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D];西北大学;2009年
10 郭建萍;亚里士多德真理观及其现实意义[D];山西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517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651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