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从至善走向共善

发布时间:2018-03-23 04:17

  本文选题: 切入点:至善 出处:《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至善与共善是从善派生而来的两个重要概念。它既非舶来品,也非中国人独有,它是长期的中西哲学交流中世人所达成的共识。至善乃极至之善,共善乃共有之善。中外思想家对这两个概念的基本内涵作了阐发,并揭示了二者之间的关联。一般说来,至善具有浓厚的形上学意味,它的意义在于追溯善的本原依据及终极价值,是对恶的精神超越,它指向整个人类,指向来世,指向未来;而共善则具有浓厚的政治学意味,它的涵义在于以共同体为基础,以追求最高的德性为目标,它指向社会,指向现世,指向当下。在当代中国社会,倡导共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Abstract]:The supreme good and the common good are two important concepts derived from the good. It is neither imported nor unique to the Chinese. It is the consensus reached by the world in the long-term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hilosophy. Common good is common good. Chinese and foreign thinkers have explained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the two concepts and reveal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Generally speaking, the supreme good has a strong metaphysical meaning. Its significance lies in tracing back to the origin and ultimate value of good, which transcends the spirit of evil. It points to the whole human being, to the afterlife and to the future; while the common good has a strong political implication, and its meaning is based on the community. The goal of pursuing the highest virtue is to point to the society, to the present, to the present. In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society, advocating the common good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2-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彬;;论WTO的“自给自足性”——从“自给自足体系”概念出发[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2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陈义平;智者运动与西方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4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5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6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7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8 温纯如;康德自我学说的理论渊源[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10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宫睿;;作为理性的批判的“启蒙”——对康德“启蒙”思想的一个阐释[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2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赵祥禄;;“仁”与“绝对命令”——孔子与康德的道德人生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马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下的刑罚执行——论强化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5 靳凤林;;古希腊城邦自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与美德伦理[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6 赵士辉;;简论加强道德的组织评价[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7 马永庆;;公共文明建设中的荣辱观教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8 陈永慧;;文明秩序助推和谐社会构建进程——浅议“排队推动日”活动在社会秩序建设中的作用[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江畅;;幸福、和谐、智慧与优雅:当代幸福主义的视野[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何敬;审计期望差距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10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芳;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湖北省风景名胜区风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刘小芳;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变迁中的制度低效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赵琰;组织与个体互为塑造关系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周珊珊;马克思实践本体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崔淑芳;高清海人学理论探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9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雷晓伟;汉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学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昌照;;西方伦理中的至善[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王艳琴;;亚里士多德“幸福”之可能[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杨华;;试论西方“至善”观的历史演进[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8期

4 谢地坤;从道德的“至善”到道德的“底限”——读阿多诺《道德哲学的问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仰和芝;以人的真实存在为善的指向——斯宾诺莎善恶观探讨[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刘飞;;“恶”是什么——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戴景平;;至善:生活意义的最高追求[J];长白学刊;2008年02期

8 戴景平;;幸福、道德与至善——康德关于幸福与道德的二律背反[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刘绍斌;;至善·幸福·德行——亚里士多德与儒家幸福观比较[J];小说评论;2008年S2期

10 卞辉;贺方刚;;至善何以可能?——佛家伦理与康德伦理的对话[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张荣;;德性是心灵的最佳境界——阿伯拉尔论至善与德性[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孔润年;;超越经验论和唯理论之对立:寻找伦理学的实践论依据[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陆通;;透视麦金太尔的德性伦理——从《追寻美德》谈起[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朱庆;建设当代中国道德方略[N];光明日报;2001年

2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 王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原则[N];光明日报;2008年

3 葛晨虹;伦理学界定中的狭义与广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郭增花;实践与至善—马克思在伦理学上的变革[D];吉林大学;2007年

2 张会永;康德的道德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玉营;试论安萨里德性伦理学[D];山东大学;2007年

2 刘兰芝;康德理性主义道德哲学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安娜;何为好生活?[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4 毛安翼;康德论道德和法律的关系[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5 孙鹤楠;普世伦理探析[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0年

6 李亚美;伦理共同体的构建及其维系[D];西南大学;2011年

7 徐喜滚;以人为本视阈下的亚氏幸福观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8 曹志;论明智[D];中南大学;2011年

9 吴隽;亚里士多德幸福思想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6518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6518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f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