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伦理审查制度的引进与文化适应性研究
本文选题:伦理审查 切入点:文化适应 出处:《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社会科学研究的伦理审查在欧美等国已有相对成熟的制度。为适应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国际合作与跨文化研究的发展需要,需引进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研究伦理审查制度在中国的文化适应性问题。目前首先要从理论上确立价值正向、保护弱者、学术独立与尊重权利等四个原则,以便为进一步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伦理审查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Abstract]:The ethical review of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has a relatively mature system in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other countries. 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ross-cultural research, it i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successful experience from abroad. At present, it is necessary to establish the four principles of positive value, protecting the weak, academic independence and respecting rights. In order to further establish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science ethics review system to lay a theoretical foundation.
【作者单位】: 国防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12YBA031)
【分类号】:B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玲;;论质性研究伦理审查的文化适应性[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2 别敦荣;贾杰静;;哈佛大学的发展历程、教育理念及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11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程小平;;论江西诗学形式与内容的内在矛盾[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2 王丽;;从王维苏轼山水诗看“唐诗”“宋诗”的美学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3 盖光;;生态:引发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阐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陈育德;灵心妙悟 感而遂通──论艺术通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5 陈育德;“诗中有画”是“艺术论的认识迷误”吗?──《对王维“诗中有画”的质疑》的质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张勇;;寒山的论诗诗[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王茜;;浅析李贺诗中的“老”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9期
8 许扬男;;钱钟书论《沧浪诗话》之“诗之宗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9 王亚萍;;浅论焦循的戏曲理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5期
10 仇睿;;晨钟 暮钟 夜半钟——谈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钟声”意象[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邓程;;论名词句[A];叶维廉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朱英坤;;朱熹教化思想研究[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陈国代;;晋江籍理学家群体资料之裒辑[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陈锐;;关于浙东学派与浙江精神研究中的若干问题[A];“浙学传统与当代浙江精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胡范铸;;钱锺书中西文化交流思想论略[A];时代与思潮(3)——中西文化交汇[C];1990年
6 蒋仁;;宋代理学入闽与浦城理学家的贡献[A];武夷文化研究——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张培锋;;诗与修道——论佛教对中唐以后中国诗观念的一种深刻影响[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李乐;宋代书籍编辑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彭伟;明前韦应物接受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周涛;人力资源开发专业人员持续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陈蕾;郑珍诗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9 张惠;“理论旅行”——“新批评”的中国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常德荣;南宋中后期诗坛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胡成蹊;文学译者的人文素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艳;乾嘉诗人舒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龚莹莹;虞山派诗人冯班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雅兰;归有光文学散论[D];湘潭大学;2010年
8 朱浩磊;查慎行诗歌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黄永荣;林泉之心 缘情写意[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真;试论何景明的诗赋创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茂春;;从精神健康看美国华人的文化适应[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04期
2 乔秀楠;何晓静;;简论第二语言的学习与文化适应的关系[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白亮;;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4 毛启红;;浅谈英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What与How[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5 徐光兴;肖三蓉;;文化适应的心理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04期
6 冒国安;论文化适应[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朱文飞;外语学习情境认知性初探[J];台州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8 庄怡川;;国外有关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研究综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5年04期
9 付茶英;;对外语学习背景下“文化适应”的质疑[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10 王利平;;文化适应对二语学习的作用机制分析[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伍蓉;刘海涛;邹和建;;伦理审查委员会能力建设和评估[A];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年会资料汇编[C];2010年
2 栾伟;张晓红;赵爱平;陆丽清;;美国移民护士的文化适应[A];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管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中华护理学会2009全国护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樊富珉;郑善美;;团体心理辅导对韩国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干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杨晓莉;刘力;;多元文化个体的文化框架转换:影响因素与结果[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杨载田;;试论闽粤赣边客家传统民居土楼的文化适应[A];认识地理过程 关注人类家园——中国地理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3年
6 付佳;唐宁玉;;文化适应研究新方法初探[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苏娟;梁福成;白学军;;蒙族中学生文化适应与智力水平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刘杨;方晓义;;文化适应的标准、过程及影响因素[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袁中星;秦金亮;俞艳;;城市流动儿童文化适应的现状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林一新;;英语学习中的文化差异及适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3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武勇;发挥特区优势 创新社科管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周毅;文化维模功能与文化适应[N];学习时报;2003年
3 李秀娟;文化适应压力影响华裔老人精神健康[N];中国人口报;2003年
4 吉首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所 杨庭硕;文化对自然与生态系统的适应具有层次差异[N];中国民族报;2009年
5 记者 袁京;本市13名专家入选国家级工程人选[N];北京日报;2010年
6 叶子;印尼华人的文化适应[N];中国民族报;2005年
7 西南大学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 曾维希邋张进辅;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异域文化下的心理适应[N];中国民族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李元;希望在这里生成[N];中国民族报;2005年
9 中央民族大学 杨圣敏;文化交流与文化适应是双向的[N];中国民族报;2006年
10 刘克梅;警惕“人造生命”陷入技术罪恶陷阱[N];健康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丽璐;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曹云华;从文化适应的角度看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D];暨南大学;2001年
3 金学官;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
4 王强;近代外国在华企业本土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5 张霜;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6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孙亚楠;韩人社区与“韩味”青岛[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王平;课程改革中的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9 杨萍;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史本恒;胶东半岛中全新世人类对环境的文化适应[D];山东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航;赴泰汉语志愿者文化适应调查[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2 刘学义;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智力的测量及其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研究[D];广州大学;2011年
3 李腼;融入的故事[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郭少红;归国初中生文化适应的跨文化研究——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区个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 旃媛媛;从宗教信仰看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文化适应[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倪潇;中外合作办学课程实施的文化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健;城市流动少数民族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邵霞;试论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宏观模式[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9 王旖旎;福建武夷华侨农场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10 邰珠;从目的论看外国品牌名称的翻译[D];东华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52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652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