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的会通:必要、可能及其路径
本文选题:道德理论 切入点:社会理论 出处:《青海社会科学》2014年05期
【摘要】:在诠释"现代人应当过什么样的道德生活"时,单一的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都难以具有完满的解释力。寻求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的会通是道德哲学时代化的需要,是道德问题与社会问题相互理解的需要,也是克服现代性伦理危机的理论回应。现代社会道德问题的复杂性与紧迫性对两者之间的会通提出必要性,而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之间的内在融贯与一致性又使得两者之间的会通成为可能。社会之于道德具有背景性的意义,道德是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社会性特征。从根本意义上说,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内在融通性的合理依据在于人是社会性与道德性的双重存在,同时现代学科融合与知识联姻,使得会通成为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理论发展的必然延伸。道德理论与社会理论会通需要以唯物史观作为基本的方法论、以转型时代中国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为中心、以建构伦理共同体为终极议题,同时需要关注道德参与的研究。
[Abstract]: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what kind of moral life should modern people live", it is difficult for a single moral theory and a social theory to have a complete explanatory power. It is the need of the epoch of moral philosophy to seek the convergence between moral theory and social theory. It is the need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moral and social problems, and also the theoretical response to overcome the ethical crisis of modernity. The complexity and urgency of moral problems in modern society make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m necessary. However, the inherent integration and consistency between moral theory and social theory make it possible to connect between them. Society has background meaning to morality, and moralit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cial system. It has distinct soci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undamental sense, the reasonable basis for the intrinsic fusion of moral theory and social theory lies in the fact that man is a dual existence of sociality and morality,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disciplines and the marriage of knowledge. It makes Huitong become an inevitable exten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theory and social theory theory, which needs to take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s the basic methodology and the moral problems existing in Chinese society in the transitional era as the center. The ultimate topic is the construction of ethical community, and the study of moral participation should b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at the same time.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会现代化视野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整合研究”(13BKS086)
【分类号】:B82-0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万俊人;人为什么要有道德?(下)[J];现代哲学;2003年02期
2 高国希;论道德实践[J];学术月刊;1994年09期
3 S.R.艾芭 ,J.D.哈兰 ,W.J.李 ,江怡;为了历史的记录——访罗尔斯[J];世界哲学;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其海;;蒲松龄的德性品质初探[J];蒲松龄研究;2010年02期
2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4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5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6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7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9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吴群芳;;和谐社会视野下公民均衡利益表达中的政府职能[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杨少波;我国高校学生管理专业化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9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敏;;权利与它在道德理论中的角色:道德理论需要权利吗——对权利的“有进步性的”的反对[J];商;2013年02期
2 小松;当前道德理论上的困惑和我们的任务[J];道德与文明;1990年03期
3 李志强;;杜威反省道德理论中的理智精神[J];道德与文明;2008年02期
4 吴灿新;;广东改革开放以来伦理道德理论研究发展回顾[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冯昊青;郑祥福;;马克思道德理论范式决疑[J];学术月刊;2013年02期
6 戚本芬;人性、文化传统与道德理论的合理性——美国后分析道德理论争论述评[J];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7 唐能赋;试论马克思主义经济道德理论在中国的发展[J];天府新论;1999年05期
8 戴尔·詹明信;方旭东;;道德理论与方法[J];思想与文化;2011年00期
9 翁金墩;魏道履;包连宗;蔡子文;;十年来道德理论若干主要问题评析[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1990年03期
10 陆云彬;近年来道德理论几个重要问题讨论综述[J];宁夏社会科学;199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何娟;;管子治国思想 绿色道德理论与实现中国梦[A];2014第九届全国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能生;财产权利与伦理选择[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6697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669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