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回、儒传统伦理会通考略——以马注为例

发布时间:2018-03-29 03:33

  本文选题:回族伦理 切入点:儒家伦理 出处:《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年01期


【摘要】:回族伦理和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伦理的重要构成。在历史上,回、儒传统伦理相互交融、会通,马注的回、儒伦理思想印证了这一过程。马注特殊的身世和成长经历是其回、儒会通的现实基础,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定位是马注回、儒会通工作的人性根基。回族伦理与儒家传统伦理的会通主要体现在,对作为回、儒伦理哲学基础之一的儒家宇宙本体论的改造以及回、儒人性论、人伦纲常和道德教育等方面的会通、融合。
[Abstract]:Hui nationality ethics and Confucian ethics are the important component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In history, Hui, Confucian traditional ethics intermingled with each other, understood each other, Ma annotated the Hui, Confucianism ethics thought confirmed this one process. The horse notes the special background and the growth experience is its return,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of Confucian associati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and personality orientation under certain historical conditions are the human foundation of Ma Zhenhui, and the humanity foundation of Confucian association work. The connection between Hui nationality ethics and Confucian traditional ethics is mainly reflected in. One of the foundations of Confucian ethics philosophy i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onfucian cosmological ontology, Confucian theory of human nature, principles of human relations and mor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政部;
【基金】: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传统伦理视域下‘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效性研究”(GBC1212070)阶段研究成果 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阶段研究成果“关于我校学生传统伦理思想概况的调查研究”(JG1136)阶段研究成果
【分类号】:B8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玉钊;;马注的家世及生平[J];回族研究;2007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李霞;论道家在宋明新儒学形成与演变中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6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7 蔡德贵;;韩国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8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传播与徽州和谐社会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9 王云云;;北宋礼学的转向——以濮议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郭振香;;论胡炳文对朱熹《周易本义》的推明与发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维坤;;浅谈中国古代的诵读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王阳安;;宋元蒙学识读写教学理论与实践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9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朱承;;朱熹格物学说的倾向和矛盾[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9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艳;《“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冷宁;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谭瑞梅;曾国藩道德修养思想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丁仪;初中语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纳为信;赛典赤·赡思丁波斯身世考略[J];回族研究;2004年02期

2 周传斌,马雪峰;都市回族社会结构的范式问题探讨——以北京回族社区的结构变迁为例[J];回族研究;2004年03期

3 穆德全;回族在西南地方史上的分布[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4期

4 王建平;论十八世纪初的云南格兰岱教案[J];世界宗教研究;1998年03期

5 侯峰,罗朝新;明清云南人才的地理分布[J];学术探索;2002年01期

6 纳国昌;穆斯林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传统——《清真指南·约束教条》剖析[J];中国穆斯林;1997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庄穆;儒家伦理是社会主义道德伦理体系的必要补充[J];岭南学刊;1994年05期

2 张慧彬 ,张磊;儒家伦理观念与市场经济[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3 余博;试论儒家伦理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2期

4 唐凯麟,罗能生;冲突、契合、互补优化──论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J];孔子研究;2000年02期

5 邵龙宝;儒家伦理的层面剖析与伦理道德观的积极因素[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建设学术研讨会”贺辞[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姚电,刘天杰;论网络时代儒家伦理面临的挑战[J];宜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8 李三强,戴勇,王红;论经济全球化情势下的儒家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S1期

9 晏辉;儒家伦理的现代转换是否可能[J];伦理学研究;2003年05期

10 刘清平;儒家伦理与社会公德——论儒家伦理的深度悖论[J];哲学研究;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吾敬东;;古代中国人关于多样或差异性问题的认识[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万俊人;;回应韦伯:关于儒家伦理的方法论解释[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3 东方朔;;非现代性的儒家伦理:一种意义的重新审查[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4 章益国;;比附与迷思:韦伯命题与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对“儒家伦理促进现代化”论断的一个反思[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5 吾敬东;;汉唐时期儒家伦理落实的种种问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6 吾淳;;宋代:儒家伦理的普遍化何以可能[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云萍;;公共行政伦理的规范性基础与儒家美德伦理[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8 东方朔;;德性论与儒家伦理[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9 汤(彳韦)抡;;“儒商”漫谈[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汤恩佳;;在云南昆明“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伦理”研讨会上的讲话[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平;儒家伦理与商业文化[N];经济日报;2002年

2 北京大学教授 哲学家 “北京大学儒商文化研究中心”成员 汤一介;儒家伦理:赚钱是为社会福祉和自我精神境界的提高[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3 王勤;儒家伦理的历史命运[N];学习时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杜悦;儒家思想闪现活力[N];中国教育报;2000年

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儒家伦理思想对藏族伦理思想的影响研究》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 余仕麟 课题组成员 刘俊哲 李元光 魏新春;儒家伦理思想对藏族伦理思想的影响[N];社会科学报;2007年

6 王钧林;儒家伦理的普世价值[N];中国文化报;2006年

7 温海明邋张凤琴;论儒家伦理思想的原点[N];光明日报;2008年

8 吕耀怀 作者系中南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学院教授;网络伦理的本土化与全球性整合[N];中国教育报;2006年

9 王兴尚;周秦伦理与当代社会[N];光明日报;2007年

10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 姜虹;“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之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康宇;儒家美德与当代社会[D];黑龙江大学;2007年

2 张大红;儒商伦理与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竞晗;公民道德建设的德性伦理学基础[D];复旦大学;2011年

4 吴争春;辜鸿铭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洪连;东方儒家伦理和西方权利伦理的比较与整合[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天杰;网络时代儒家伦理对提高人的精神素质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石义清;儒家伦理文化现代化发展初探[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4 崔雪茹;儒家伦理成为普世伦理的可能性因素及路径[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朱怡娜;儒家伦理视域下的现代中国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李刚;健身气功与儒家伦理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7 吴磊;人与网络伦理建构的主体性[D];浙江大学;2007年

8 李智敏;先秦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价值及当代意义[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孟瑞霞;儒家伦理与新加坡家庭价值观教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钱海燕;以美储善——论当代视野下的美善关系[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793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6793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93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