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佛教自然伦理及其现代意义

发布时间:2018-03-30 17:26

  本文选题:佛教 切入点:自然伦理 出处:《伦理学研究》2014年06期


【摘要】:非暴力不杀生、慈悲、众生平等、无情有性是佛教伦理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命题,体现了佛教自然伦理的逻辑内涵和体系特点。"不杀生"居佛教戒律之首,属于消极的非暴力,其内在的"慈悲"精神属于积极的非暴力,其伦理学基础是"众生平等",体现了宗教伦理、社会伦理和自然伦理的统一。"无情有性"在众生平等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道德关怀空间。佛教伦理以服从自然律、以自然万物为关怀对象和顺乎自然的无中心,突显了自然伦理的本质特征。不杀生和慈悲基于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和众生之间的同情,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个体主义和仁慈主义相通;众生平等和无情有性以对生命共同体和自然界的道德关怀,与现代环境伦理学的整体主义和自然主义相通。佛教自然伦理以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仁慈与自然的统一、学理与实践的统一,为现代环境伦理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Abstract]:Non-violent non-killing, compassion, equality of all beings and ruthless sex are the core concepts and basic propositions of Buddhist ethics, which embody the logical connotation and systematic characteristics of Buddhist natural ethics. ""Non-killing" is the first of Buddhist precepts and belongs to passive non-violence. Its inner spirit of "compassion" belongs to positive non-violence, and its ethical foundation is "equality of all living beings", which embodies the unity of religious ethics, social ethics and natural ethics. "Buddhist ethics regards obedience as the law of nature, nature as the object of concern and nature as the center, which highlights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natural ethics.Non-killing and compassion are based on respect for individual life and sympathy among sentient beings, linked to the individualism and benevolence of modern environmental ethics; the equality and ruthlessness of all beings for moral concern for the community of life and the natural world,It is connected with the whole and naturalism of modern environmental ethics.The unity of individual and whole, benevolence and nature, and the unit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modern environmental ethics.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学报部;青岛大学文学院;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印佛教文学比较研究”(11BWW022)
【分类号】:B82-05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蕴华;佛教中“摩登伽女”原型与《聊斋志异·乐仲》篇之渊源探讨[J];蒲松龄研究;2002年02期

2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的善恶报应作品散论[J];蒲松龄研究;2006年02期

3 魏先斌;佛教伦理准则及其现实意义[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翁雪鹭;;佛经翻译用语及文体的选择对印度佛教中国化的影响[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5 于川;;浅析佛教的偶像崇拜[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李帮儒;;我国古代农禅的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7 詹绪左;;《祖堂集》校读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詹绪左;;《祖堂集》词语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9 张建新;;中国佛教品德心理结构观及其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年01期

10 高玉春;;从谂禅师禅风禅骨研究[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闫爱宾;;钱弘O觥⒑捍芙逃氡嬗∷鞑糩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一辑(2011年中国建筑史学学术年会论文集-兰州理工大学学报第37卷)[C];2011年

2 赵立行;;“阿育王诏令”中的“达摩”要义[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法与宗教的历史变迁[C];2010年

3 陈开勇;;肠子与儿子——一个中亚佛教观念向宋元民间俗语的转变[A];东方丛刊(2004年第3辑 总第四十九辑)[C];2004年

4 孙昌武;;佛教给中国文化带来了什么[A];东方丛刊(2005年第2辑 总第五十二辑)[C];2005年

5 季爱民;;李华流寓南方及其与天台学的关系[A];唐史论丛(第十九辑)[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拉特(Rev. Kallanchiye Rathanasiri Thero);巴利文《长部》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赵娜;北宋“文字禅”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杨航;《大智度论》菩萨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稂荻;无尽的现象圆融[D];吉林大学;2011年

5 阮登方;佛教戒定慧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黄杰华;汉藏宝,

本文编号:16868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6868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ae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