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后工业进程中政府与企业博弈关系的伦理转向

发布时间:2018-03-30 20:29

  本文选题:后工业社会 切入点:政企关系 出处:《商业时代》2014年07期


【摘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我国的政企关系主要表现为不对称的、竞争型的利益博弈关系,在"道德"与"利益"目标上还未构成合理而必要的张力,往往陷入"囚徒困境"。而后工业化的历史性变革,预示着合作秩序主导的网格社会治理结构即将生成,政府与企业作为两大治理主体,必须相应地转向平等的、富有"耦合力"的合作博弈。这意味着,应当遵循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的总原则,来引导和调整我国政府与企业利益博弈的伦理方向。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in our country is mainly manifested as asymmetric and competitive interest game relationship, which has not yet formed a reasonable and necessary tension on the goal of "morality" and "interest". The historical change of post-industrializ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governance structure of grid society dominated by cooperative order is coming into being. Government and enterprise, as two main bodies of governance, must turn to equality accordingly. The cooperative game with "coupling force" means that we should follow the general principle of maximizing the interests of the whole society to guide and adjust the ethical direction of the gam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enterprise.
【作者单位】: 重庆市北碚区委党校;
【分类号】:F123.15;B8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罗珉;何长见;;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与治理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5期

2 刘祖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博弈、冲突及其治理[J];江海学刊;2008年01期

3 魏杰,谭伟;企业影响政府的轨道选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12期

4 王兴尚;论“经济人”的经济伦理德性[J];经济论坛;2004年09期

5 程乐夫;政企博弈与企业政策[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年06期

6 刘祖云;剖析社会治理研究中的一个分析框架——从《公共管理伦理学》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创新方向[J];教学与研究;2005年04期

7 王露璐;;经济伦理视野中的企业社会责任及其担当与评价次序[J];伦理学研究;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富良,刘书英;从治理主体角度透视乡村治理危机——河南省Z县村支书、村主任现状调查[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王萃萃;刘宏杰;;大安全观下边疆民族地区公共安全指标体系的建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3 张义忠;;《行政许可法》的善治理念与制度[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4 陈宝胜;;公共管理模式嬗变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刘箴;论新时期我国公共决策中的公众政治参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6 田旭;;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及其反思——基于社会资本的视角[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7 金家厚,吴新叶;社区治理:对“社区失灵”的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8 雷岁江;孙荣;;“村权三分,三会村治”治理机制思考——对江苏海州模式的考察[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9 孟雷;王彦囡;李民;宋丽芬;;土地征收过程中的农民参与[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2期

10 吴昕春;;治理的层次及其基本内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晓丽;;创新文化:理念、环境与制度建构[A];创新驱动与首都“十二五”发展——2011首都论坛文集[C];2011年

2 詹承豫;刘星宇;;食品安全突发事件预警中的社会参与机制研究[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李明强;刘少武;;政府转型与收入分配改革[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上)[C];2011年

4 帅学明;徐涛;;培育非政府组织推进我国行政体制改革[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四辑)[C];2009年

5 胡振华;;服务型政府建构视域下的价值领导[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四辑)[C];2009年

6 李平;余健明;;基层政府如何应对农村群体性事件[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7 程莹;欧丹;;潮汕地区农村治理模式探析——以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西社村为个案[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8 陈生;陈依静;;地方政府网络舆论危机及其治理研究——基于南京“梧桐保卫战”的案例分析[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9 牛天秀;;首问问责:内涵、困境与对策[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蒋婷;;行政执行过程中的公民权益维护问题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前安;社区体育俱乐部与政府、市场、社区关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岩;职业体育联盟的经济分析[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徐婷;全球气候治理中的非正式国际机制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钱玉英;制度建设与中国地方政府决策机制优化[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婧;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协作管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李晓霞;中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马勇;欧盟科技一体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周晓郁;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构[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丁小飞;可持续发展观中代际公平问题的哲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乔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都市社区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饶亚娟;研究型大学教师参与学术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郭俊梅;城市社区非政府公共组织及其机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成丽诗;论服务型政府的道德责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建伟;公私合作制在我国市政公用事业改革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张晓云;我国基层政府回应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马娜;我国地方政府环境政策执行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湘林;政治特性、效率误区与发展空间——非政府组织的现实主义理性审视[J];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03期

2 黎尔平;;多维视角下的国际非政府组织[J];公共管理学报;2006年03期

3 徐宏玲;李双海;;价值链形态演变与模块化组织协调[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11期

4 罗珉;何长见;;组织间关系:界面规则与治理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5期

5 段华洽;王荣科;;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合法性问题[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6 彭正银;;网络治理:理论的发展与实践的效用[J];经济管理;2002年08期

7 田凯;组织外形化:非协调约束下的组织运作——一个研究中国慈善组织与政府关系的理论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年04期

8 何平立;;美国非政府组织的社会政治作用——兼析美国非政府组织对中美关系的影响[J];探索与争鸣;2006年12期

9 王琦,杜永怡,席酉民;组织冲突研究回顾与展望[J];预测;2004年03期

10 王小锡;;论经济与伦理的内在结合[J];哲学研究;200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严亚明;浅谈清末股份制企业政企关系的走向[J];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2 严亚明;浅谈洋务股份制企业的政企关系[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4年03期

3 周攀峰;周云成;;黄巧灵:政商之间[J];商界(评论);2007年08期

4 许冰杨;;后工业进程中政府与企业博弈关系的伦理转向[J];商业时代;2014年07期

5 欧阳润平;政企关系与伦理互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04期

6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郑迎春;;乡镇政企关系之我见[A];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1998年年会暨“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王竹泉;杜媛;;政企关系的历史考察与理论重建[A];中国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3 刘翊宇;;政企分开与政府职能转变[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和庆;陈泽华;;试析县域民营经济下的政企关系——以浙江民营经济发展为例[A];行政管理学视阈中县域经济与中小企业健康成长之路(湖北行政管理论坛2009)[C];2009年

5 傅明贤;;当前我国政企关系的主要问题及对策[A];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1998年年会暨“积极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李莉;;走出误区:政企分开的合理边界[A];新世纪行政管理研究——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1999年年会暨“政府管理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王志君;邢宇龙;;金属矿山开发建设经验[A];第二十届“冀鲁川辽晋琼粤”七省矿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3年

8 郭凤英;;我国企业管理面临的一些问题及解决办法[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国川;应建立起新型的政企关系[N];中国信息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王敏;市场主导:引领政企关系新平衡[N];中国企业报;2012年

3 本报评论员;建立新型政企关系是新一轮改革突破口[N];中国企业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梁隽妤;中美政企关系优劣互现[N];中国企业报;2013年

5 周健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理顺政企关系的调研与建议[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6 ;构建和谐的政企关系[N];中华工商时报;2005年

7 黄萌 (作者系浙江省湖州市市长);构建和谐政企关系的思考[N];学习时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谷重庆;公开化和制度化的政企关系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9 本报评论员张立栋;过度亲密的政企关系是毒药[N];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

10 胡俊刚;项兵:重构新一代政企关系[N];中国审计报;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航;中国市场改革深化中的政企关系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2 张新;转型期政企关系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张婷婷;韩国紧密型政企关系的形成、变革及其启示[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4 于迎新;抚顺市新型政企关系构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5 李洪莲;我国转型期政企关系改革战略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滕秀明;基于博弈论视角的政企关系模式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7 黄平;中国政企关系改革的深层制约因素与发展对策[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刘义;日本政企关系模式的形成、变革及其启示[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9 董厚新;现阶段我国政企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10 楚瑜;政府规制视角的和谐政企关系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87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687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c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