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赞”抑或“敬重”:从伦理概念到德育实践
本文选题:称赞 切入点:敬重 出处:《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年02期
【摘要】:称赞与敬重是古典伦理学中两个迥异的重要伦理概念,然而在"躲避崇高"的现代社会中却遗忘了二者的区分及其背后的理论依据。通过对勘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与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辨明称赞与敬重的对象及活动原则各有不同。在德育实践中,应遵循称赞与敬重的规定性,区分值得称赞与值得敬重的事物,走出实践中的活动误区,以促学习者之道德成长。
[Abstract]:Praise and respect are two different important ethical concepts in classical ethics. However, in the modern society of "avoiding sublimity",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the two and the theoretical basis behind them have been forgotten. Through the exploration of Aristotle's Nigomac Ethics and Kant's the principle of moral Metaphysics, it is clearly said that. The object and activity principle of praise and respect are different. In the practice of mor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moral growth of learners, we should follow the stipulation of praise and respect, distinguish the things worthy of praise and respect, and go out of the misunderstandings of activities in practice.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国家一般项目“道德冷漠与道德教育”(BEA120030)
【分类号】:B82-0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道娟;;义务论视阈下的职业道德[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汪再祥;;现代性背景下的安乐死合法性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胡万年;王阳明良知自律的研究——兼与康德意志自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钱善刚;;身行据乱 心写太平——康有为家思想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郑亚莉;;道德选择—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6 李卫东;;论幸福的社会属性[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吴先伍;理性与情感: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差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蒲德祥;;幸福组织:概念、思想溯源及研究框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许卫刚;陈林;;“善”与“仁”:孔子和苏格拉底道德思想的共通之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张志辉;;亚里士多德城邦政治的中庸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其昌;;信托财产权制度的特质及其经济学分析[A];2011年(第九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晏辉;;论中国伦理学的三种形态[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孙桂丽;;也谈教育学术人生——学术的人生是至高的幸福[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孙筱泠;;责任与应答——海德格尔原伦理学初探[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体辅导员;;华侨大学90后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7 张爱华;张有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万晓颖;;秩序与公正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韩志伟;;生产与技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嬗变[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10 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9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昱;中国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契约治理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升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管理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郑艳艳;社会进步标准的当代阐释[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微;中古罗马天主教会经济伦理的嬗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翟晓燕;马克思正义观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刘丽英;因利诚信与因义诚信[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常春;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中的公平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肖劲舟;马克思和谐理论视角下中道思想的当代价值[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易显;侵权责任的法哲学基础[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侯长林;;论孔子关于德育的方法和途径[J];铜仁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沈壮海;孔子德育实践中对心理差异的运用[J];道德与文明;1993年05期
3 ;博士论文摘要[J];中国德育;2007年11期
4 李忠安;;对新世纪德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教书育人;2007年21期
5 郭建新,叶国英;提高道德实践能力 缩短知与行的距离[J];高校理论战线;2003年05期
6 孙建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小学德育研究综述[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年02期
7 储德峰;连淑芳;;论当代德育研究的生成性思维转向[J];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01期
8 黄和文;吴丹;;和谐德育的网络构建[J];教育评论;2009年04期
9 刘惊铎;;生态体验德育的实践形态[J];教育研究;2010年12期
10 韩红升;张应强;;苏区德育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基于中央苏区德育实效性的社会历史文化考察[J];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金林祥;;论我国儒家德育的优良传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缪建东;;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家庭道德教育[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周宏;论德育的社会心理环境[D];复旦大学;2009年
2 李建国;教化与超越:中国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胡剑云;关于德育逻辑起点的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8年
2 康厚德;现代德育人本主体论[D];广西民族大学;2007年
3 史磊;孔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4 宋晶;老子德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5 陈红;从“新苏格拉底法”到“新柏拉图法”[D];武汉大学;2005年
6 田秋莹;儒家孝文化与当代大学生德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文;老子“行不言之教”德育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96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696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