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识的视角论普世伦理的可能性及其发展前途
本文选题:普世伦理 + 知识阶梯 ; 参考:《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摘要】:在知识阶梯上,伦理学位于人文社会科学的较高层次,普世伦理是可能的。以非嵌入编码知识的视点审视普世伦理,普世伦理可视为"伦理学领域的非嵌入编码知识",具有必然性和合理性,是伦理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普世伦理的发展前途是与地方性知识的结合。
[Abstract]:On the knowledge ladder, ethics lies in the higher leve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universal ethics is possible.Examining universal ethics from the viewpoint of non-embedded coding knowledge, universal ethics can be regarded as "non-embedded coding knowledge in the field of ethics", which is inevitable and reasonable, and is an insurmountable stage of ethics development.The future of universal ethics is the combination of local knowledge.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科技伦理的应然逻辑研究”(项目号:12BZX07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敦华;关于普遍伦理的可能性条件的元伦理学考察[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2 黄瑜;;他者的境域——“普世伦理”的另一种可能[J];道德与文明;2010年02期
3 戚卫红;陈延斌;;论普世伦理构建中的内在矛盾[J];江海学刊;2008年03期
4 易小明;周忠华;;论普世伦理的民族化和民族伦理的普世化[J];齐鲁学刊;2006年04期
5 梁作甲,高兆明;伦理学界对普遍伦理的讨论[J];学术月刊;2001年03期
6 吕乃基;论现代性的哲学基础[J];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04期
7 吕乃基;;论非嵌入编码知识[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年01期
8 李德顺;普遍价值及其客观基础[J];中国社会科学;1998年06期
9 赵汀阳;;普遍价值和必要价值[J];世界哲学;2009年06期
10 吕乃基;;三个世界的关系——从本体论的视角看[J];哲学研究;2008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2 强昌文;;政治协商的内在机理[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3 吕萌;论电视传播在当代文化发展中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4 徐福来;;伦理人生的义理与实践——梁漱溟在现代新儒家阵营中的特色与贡献[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胡功胜;;图像霸权时代的小说叙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6 裴德海;;中国文学悲剧意识的流变与依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洪永稳;;美学教学的难点与解决方法[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蒋乃玢;;视觉文化语境下的媒介转换与融合——以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为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刘怀光;韦应举;;回眸:流行文化合法化30年[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10 苏文婷;;从现代——后现代主义看美术发展的线索[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与影视传播研究——以贵州影视作品为例[A];贵州省写作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何强;;道德资源整合与网络道德建设[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吕佳;;大众文化语境下精英文化遭际的文化意味[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秦国柱;罗勇;;特区大学能否“杀出一条血路”——知识分子与大学的现代性悖论[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6 肖竞;曹珂;;城市工业遗产资源潜力与更新途径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8 谢军;;伦理意义上的“公共文明”浅探[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9 李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新趋向[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10 田文利;;论国家伦理是警察伦理存在的正当性基础[A];“传承人文奥运精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6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兴海;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林洁;转型期我国县域政府管理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郭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李柏春;试析后现代艺术与文化底蕴的分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迪;试论当代中国信仰问题及危机的消解[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天瑞;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姚洪阳;试论人机关系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考量[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吕文杰;海岩小说与影视的互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陈银;金融危机的货币哲学解读[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英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公共性转变——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变革的实质及其公共性旨趣[J];长白学刊;2007年04期
2 余晓菊;全球伦理不等同于底线伦理[J];道德与文明;2003年02期
3 刘学文;中国如何面对21世纪的世界历史大调整——于光远访谈录[J];当代经济科学;2000年01期
4 刘魁;全球关联与全球伦理的可能性探究[J];东南文化;1999年06期
5 何怀宏;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J];读书;1997年04期
6 刘雪莲;国际道德的发展及其困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6期
7 吕乃基;论自然科学与自然史的关系[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2年02期
8 丁云龙,远德玉;缺失与局限——寻绎技术创新研究的新视野[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年05期
9 路甬祥;学科交叉与交叉科学的意义[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年01期
10 胡贤鑫;从群体伦理到类伦理——伦理的历史走向[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3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N];文汇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卜晓勇;中国现代科学精英[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德贵;儒家伦理成为普世伦理的可能性因素[J];现代哲学;2001年01期
2 杨亮才,阎世笙;全球化境域中的普世伦理[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3 谢桂山;儒家诚信:普世伦理价值的考量[J];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11期
4 万俊人;普世伦理及其方法问题[J];哲学研究;1998年10期
5 张禹东;现代普世伦理吁求与多元宗教对话[J];宗教学研究;2003年02期
6 王国银;走向交往实践的普世伦理[J];中州学刊;2005年02期
7 余其彦;移情理论能为普世伦理做些什么[J];理论月刊;2005年04期
8 王志耕;;有普世伦理吗?[J];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08期
9 李炼;“系统”视点下的“普世伦理”研究[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2年03期
10 魏英敏;如何认识普世伦理——论道德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关系[J];伦理学研究;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吴锋;;中国传统孝观念能贡献普世伦理的可能性[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秋心;杨中梁;;“和而不同”——一种构建普世伦理的哲学思维智慧[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杨韶刚;;道德价值的文化根源与类道德价值的普世性[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秦行音;;全球伦理思想及其共同道德价值观教育发展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5 刘琅琅;;信息哲学视域下的网络伦理建构[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陈家琪;普世伦理就是普遍真理吗[N];解放日报;2007年
2 万俊人(作者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自下而上 求同存异[N];中国艺术报;2000年
3 王钧林;儒家伦理的普世价值[N];中国文化报;2006年
4 浙江社会科学院 吴光;儒学价值观及其“普世性”问题[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5 何怀宏(作者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全球伦理的缘起和论证[N];中国艺术报;2000年
6 张西立;具体看待普世价值[N];学习时报;2009年
7 张志鹏;宗教对世界伦理的贡献[N];中国民族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文锋;媒体的道德箴言[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齐贵云;西方道德情感主义视野中的移情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鹤楠;普世伦理探析[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0年
2 杨春;关于普世伦理研究的若干思考[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3 闫林霞;普世伦理的当代困境及出路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宋学红;普世伦理及其道德教育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崔雪茹;儒家伦理成为普世伦理的可能性因素及路径[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万慧;构建普世伦理的可能性及其历史使命[D];西南大学;2007年
7 戎来;全球化背景下普世伦理构建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于艳娟;试论全球伦理实现的现实基础与实现途径[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唐勇;道德分歧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赵伟卫;文化全球化视域下的伦理冲突及其批判[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7627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62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