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与儒家伦理的复兴
本文选题:大数据时代 + 熟人社会 ; 参考:《周易研究》2014年04期
【摘要】:在当代中国,儒家伦理陷入了形象负面化、地位边缘化、内容含混化、知行分离化和主体虚无化等困境,原因固然与其近百年来遭到的批判和攻击有关,更重要的是市场经济大潮和农村城镇化导致儒家伦理的社会基础——熟人社会演变成了陌生人社会。然而,大数据时代的世界数据化、生活智能化、社会开放化三大趋势又在更高、更广、更深的层次上重建了新型熟人社会,从而为儒家伦理的复兴创造了条件。在大数据时代这个新型的熟人社会中,儒家伦理将重放光芒:修身与诚信将成为生存的法则,"发乎情"与"止乎礼"将成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准则,而忠恕之道和"亲亲互隐"则必将成为隐私保护的伦理基础。
[Abstract]:In contemporary China, Confucian ethics has fallen into the dilemma of negative image, marginalized status, ambiguous content, separ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nd nihilization of subject. The reasons are, of course, related to the criticism and attack it has suffered in the past hundred years.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hat the tide of market economy and the urbanization of rural areas lead to the social foundation of Confucian ethics, that is, the society of acquaintances has evolved into a society of strangers.However, the three major trends of big data's era of world data, intelligent life and social openness have rebuilt the new acquaintance society on a higher, broader and deeper level, thus creating conditions for the revival of Confucian ethics.In big data's new society of acquaintances, Confucian ethics will shine again: self-cultivation and honesty will become the rules of survival, and "affection" and "courtesy" will becom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social communication.The principle of loyalty and mutual concealment will become the ethical basis of privacy protection.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10年度一般课题:“传统文化视野中的网络暴力应对策略研究”(2010BZX003)
【分类号】:B82-092;B22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万远英;落后地区农村道德现状及原因分析[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李建华;董海军;;当代中国民众对道德文化传统理念践行状况评价的实证分析报告[J];道德与文明;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先伍;理性与情感: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差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任文利;乐教与养蒙之道——王阳明论音乐教育及其在蒙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周凤燕;;大学数学教学中的师生情感内涵[J];才智;2012年10期
4 李留义;;承认关系中的人性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5 吴宁,申晓晶;中国社会转型期情感的作用及其引导[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6 陈丛兰;;论《学记》教学目的之三重践履[J];船山学刊;2009年03期
7 杜霞;;理性·情感·生活——冯友兰、蒙培元、黄玉顺之间的学术嬗变[J];当代儒学;2011年01期
8 邱世鸿;;“洛蜀会同”与南宋理学书论[J];东南文化;2006年05期
9 马寄;;情范畴是正确理解孟子性善论的关键[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10 胡玉鸿;法律与自然情感——以家庭关系和隐私权为例[J];法商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晓明;主体幸福感模型的理论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8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婷婷;汉代情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宏微;初探《道德经》对小提琴演奏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梁毅;托马斯·柏励的生态纪思想述评[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3 陈琳;儒家“仁爱”与基督教“圣爱”思想的比较研究及其启示[D];西北大学;2011年
4 王建伟;孔子“仁”的范畴及其现代价值[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5 邹志婧;应有之情的影响因素及对消费行为作用结果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梁潇;《老子》视域下的“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田田;论《老子》中的“知”与“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暮耘;找“神”的人们[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欣;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D];吉林农业大学;2011年
10 李高阳;傅雷美育思想的渊源与逻辑[D];浙江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自荣;关系和谐:儒家伦理的主要特征[J];船山学刊;2003年04期
2 陈建明;普遍伦理与儒家伦理的对话和冲突[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白明东;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刘正峰,许翔;儒家伦理文化的结构分析与其调整机制研究[J];理论界;2005年07期
5 朱歌幸;儒家伦理特性的分析[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6 刘清平;应当如何对待儒家伦理 《儒家伦理争鸣集》读后感[J];博览群书;2005年04期
7 刘庆东;贺继红;;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朱雪芳;;儒家伦理在当代中国的意义[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9 张舜清;;从“公共精神”看儒家伦理的现代转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10 阮航;;略论儒家伦理话语在当代中国的重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涂可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继承和发展儒家伦理精神[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2 万俊人;;回应韦伯:关于儒家伦理的方法论解释[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3 章海山;;中国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化[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东方朔;;非现代性的儒家伦理:一种意义的重新审查[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5 吾敬东;;古代中国人关于多样或差异性问题的认识[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吾淳;;宋代:儒家伦理的普遍化何以可能[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梁荻;;现代化的儒家伦理和儒家伦理的现代化[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刘西芳;;取儒家伦理精华,,浇社会主义道德之花[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9 章益国;;比附与迷思:韦伯命题与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对“儒家伦理促进现代化”论断的一个反思[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10 崔梅;;言语道德与儒家伦理观[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平;儒家伦理与商业文化[N];经济日报;2002年
2 李波;儒家伦理与商业文化[N];经理日报;2005年
3 孙国东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也谈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N];东方早报;2014年
4 吕文江(博士);正面遭遇儒家伦理与中国法律文化[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5 曹英;理论界研讨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建设[N];光明日报;2007年
6 北京大学教授 哲学家 “北京大学儒商文化研究中心”成员 汤一介;儒家伦理:赚钱是为社会福祉和自我精神境界的提高[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7 山东省曲阜中医药学校 孔令俭 毕允利 王安莉;儒家伦理对中医医德的影响[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8 北京师范大学 廖申白;儒家传统与公共交往伦理的培育[N];光明日报;2011年
9 郭齐勇 丁为祥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儒家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N];长江日报;2005年
10 王钧林;儒家伦理的普世价值[N];中国文化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雷震;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逻辑[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义清;儒家伦理文化现代化发展初探[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陈洪连;东方儒家伦理和西方权利伦理的比较与整合[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3 孔广鹏;儒家伦理的现代困境及突破[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4 刘天杰;网络时代儒家伦理对提高人的精神素质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闫建华;儒家伦理范畴“直”刍议[D];山西大学;2007年
6 翟R
本文编号:17635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63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