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礼智信五德的早期源流和当代诠释取向
本文选题:道家 + 儒家 ; 参考:《大学教育科学》2017年03期
【摘要】:老子是较早以"仁、义、礼、智、信"的顺序来系统化论述道德内涵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大儒结合各自的时代背景和思想主张,从不同角度丰富和细化了五德的思想内涵。原生态的仁义礼智信五德具备了气质—美德伦理的双重属性。五德与五行理论曾经发生过结合,是五德理论不容忽视的一种内涵解释思路。五德理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化,主要表现为人伦关系超越五德气质而导致的狭隘化,以及神秘主义与封建专制结合而导致的神秘化。五德体系的当代阐释需要重视的是达成气质—美德伦理层面的基本共识,以及注重研究思维方式上的民族特色。
[Abstract]:Laozi systematized the moral connotation in the order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faith.Confucius, Mencius, Xunzi and other great Confucians in the pre-Qin Dynasty enriched and refined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s of the five virtues from different angles.The original nature of benevolence,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faith has the dual attribute of temperament-virtue ethics.The combination of five virtues and five elements theory is a kind of connotation explanation that can not be ignored.The alienation of the theory of five virtues in the cours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parochialization caused by the transcending of the five virtue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relations and the mysticism cau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mysticism and feudal autocracy.The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the five virtu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basic consensus of temperament- virtue ethics and the study of the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y of thinking.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中心、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基金】:2015年度北京市优秀人才青年骨干个人培养资助项目“国学经典教育的基本理论研究”(203165401403) 首都师范大学青年科研创新团队项目资助
【分类号】:B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峻杉;;老子的礼德观及其教育价值[J];基础教育;2016年04期
2 刘峻杉;;老子的义德观及其教育价值[J];基础教育;2015年02期
3 刘峻杉;;老子的信德观及其德育价值[J];教育科学研究;2014年11期
4 刘峻杉;;老子的智德观及其德育价值[J];大学教育科学;2014年02期
5 刘峻杉;;老子的仁德观及其伦理价值[J];道德与文明;2013年03期
6 刘峻杉;;连接“道”与“人”的桥梁——老子“天德观”思想及其德育价值[J];教育学报;2012年01期
7 许建良;;儒家道德缺乏公德机制论[J];伦理学研究;2008年02期
8 杨泽波;;从以天论德看儒家道德的宗教作用[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9 崔大华;;儒学的一种缺弱:私德与公德[J];文史哲;2006年01期
10 晁福林;先秦时期“德”观念的起源及其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世巍;;孔子“天命”论的人格教育启示——以西方崇高理论为鉴[J];大学教育科学;2017年03期
2 刘峻杉;;仁义礼智信五德的早期源流和当代诠释取向[J];大学教育科学;2017年03期
3 贾庆军;;荀子《天论》新解——兼与王阳明天理学说比较[J];船山学刊;2017年02期
4 施阳九;;先秦“德”概念的变与不变——以《尚书·周书》为诠释中心[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2期
5 王坤鹏;;论清华简《厚父》的思想意蕴与文献性质[J];史学集刊;2017年02期
6 吴丹;王培喜;;由道统乐,以乐体道——孔子乐教思想述评[J];教师教育论坛;2017年02期
7 苟东锋;;《论语》正名章疏解[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8 杨柳;宋健;;“天下”观念与“中国”价值[J];当代儒学;2016年02期
9 高婧聪;;西周宗族形态及德教——以r/器所见遣氏宗族为中心的考察[J];历史研究;2016年06期
10 邢丽芳;;先秦西汉的儒家教化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6年04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峻杉;;连接“道”与“人”的桥梁——老子“天德观”思想及其德育价值[J];教育学报;2012年01期
2 倪培民;;将“功夫”引入哲学[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林滨;;从道德危机到存在危机——重建社会信任的思考[J];道德与文明;2011年05期
4 黄建跃;;“好勇过义”试释——兼论《论语》中的“勇”及其限度[J];孔子研究;2011年05期
5 许建良;;老子道家“慈”论[J];伦理学研究;2011年01期
6 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2010年06期
7 樊浩;;“‘德’—‘道’”理型与形而上学的中国形态[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何怀宏;;底线伦理的概念、含义与方法[J];道德与文明;2010年01期
9 陈泽环;;当代道德生活中的底线伦理[J];道德与文明;2010年01期
10 余治平;;“仁”字之起源与初义[J];河北学刊;201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邓球柏;;“仁义礼智信”的由来、发展及其基本内涵(下)[J];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2 杨杰;;“仁义礼智信”道德观及其实现价值[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3 刘余莉;;“仁义礼智信”研究三十年[J];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4 王殿卿;;“仁义礼智信”与建构共同价值观[J];中国德育;2006年01期
5 陈锦;;从《大长今》谈“仁义礼智信”[J];前进论坛;2006年02期
6 景海峰;;仁义礼智信与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04期
7 邓立;杨未;;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与现代思想道德教育刍议[J];湖北社会科学;2011年11期
8 杨润根;仁义礼智信忠孝新论[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9 史少博;申圣超;;论孝与仁义礼智信[J];理论学刊;2014年03期
10 丁琳;;亲近仁者,成为仁者[J];老同志之友;201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刘余莉;;“仁义礼智信”研究三十年[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传统道德的价值[N];光明日报;2000年
,本文编号:17711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71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