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人际参考:个体道德态度转变的重要因素

发布时间:2018-04-24 17:27

  本文选题:道德治理 + 道德态度转变 ; 参考:《中州学刊》2014年07期


【摘要】:个体不良道德态度的转变是道德治理的落脚点。在道德态度转变过程中,人际交往中的参考者作为客观因素起重要作用。个体态度实际上受到参考者对道德事件的态度和个体对参考者态度的影响,道德态度转变是个体寻求三者态度综合平衡的过程。教育者、道德榜样、反面典型都是个体道德态度转变的参考者,同时,各级各类社会群体是大的参考者。个体在群体中的道德态度是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改变受多种心理效应的复杂影响,形成一种"群体场压力"。从个体所在群体本身的特征入手促进个体道德态度的转变是道德治理的有效途径。
[Abstract]:The change of individual bad moral attitude is the foothold of Moral Governance. In the process of moral attitude change, the reference of people in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as an objective factor. The individual attitude is actually influenced by the attitude of the referer on moral events and the attitude of the individual to the reference, and the change of moral attitude is the individual seeking three attitudes. In the process of balance, the educator, moral example, and the opposite are the referers of the change of the individual moral attitude. At the same time, the social groups at all levels are the big reference. The moral attitude of the individual in the group is the product of the interaction of the group members, and the change is influenced by the complex psychological effects and forms a kind of "group field pressure". It is an effective way of Moral Governance to star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oup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individual moral attitude.

【作者单位】: 江西师范大学;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研究》(12&ZD093) 江西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资助
【分类号】:B82-05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继刚,陆传照;论个体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特殊作用[J];江苏社会科学;1998年05期

2 冯光;当前个体道德内在结构的不良状况及其调控[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3 姚新中;试论道德的个体发生[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4 刘行芳;论网络世界的道德失范与重构[J];现代传播;2004年04期

5 张国珍;道德趋高律与个体道德分化律[J];江海学刊;1997年03期

6 张钦;;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的系统探索[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5年06期

7 刘衍永;论个体道德建构[J];湖湘论坛;2002年01期

8 梁世红;个人主体道德价值的选择[J];学术研究;1995年02期

9 唐凯麟;龙兴海;;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伦理学使命——个体道德研究引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01期

10 唐凯麟;龙兴海;;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伦理学使命——个体道德研究引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9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国希;;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2 翟双萍;;先秦儒家伦理思想与主体的道德认知[A];天津师范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学术论文集(中国古典文献学丛刊第四卷)[C];2005年

3 樊浩;;耻感的道德哲学意义[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4 李旭;;诚信的社会学习理论探析[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肖腊梅;;国有企业经营者道德风险防范控制研究[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施霄霞;郑信军;;道德敏感性测评研究概观[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王淑芹;;伦理学研究的拓展——环境伦理、制度伦理的发展[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蒙秋明;;水族伦理道德思想初探[A];水家学研究(二)——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一届学术讨论会及贵州省水家学会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1989年

9 贾新奇;;德性伦理学的复兴与道德心理学的意义[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上)[C];2011年

10 王艳秀;;现代化及其背反——论道德困境产生的根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吴潜涛 葛晨虹;伦理学研究热点扫描[N];人民日报;2003年

2 李兰芬;道德话语权问题及对策[N];苏州日报;2008年

3 国际企业经济学和伦理学会主席、美国圣母大学经济伦理学教授 乔治·恩德勒博士 陆晓禾译;发展中国经济伦理学是当务之急[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行政伦理[N];中国社会报;2007年

5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朱金瑞;高尚道德,人格的价值和魅力[N];河南日报;2011年

6 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高兆明;伦理学理论发展30年[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彬;走出道德困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邵南征;社会道德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张伯晋;法家伦理思想体系的最终建构[D];吉林大学;2010年

4 王秀敏;现代社会的个性道德探寻[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沈国琴;道德与幸福[D];浙江大学;2010年

6 颜峰;论耻[D];中南大学;2012年

7 刘铁芳;生命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严蔚刚;道德矢量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富峰;论道德思维[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10 何继龄;传统人生礼仪仪式与古代个体品德培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储汉民;公共生活视域下的个体道德责任[D];安徽大学;2012年

2 万宗节;个体道德行为发生论[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3 孙宏云;论个体道德的发生[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袁丽华;道德榜样的现代价值及其实践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赵静波;道德内化中的个体主体性张扬[D];吉首大学;2007年

6 李怀玲;论个体的道德社会化[D];中南大学;2006年

7 孙冬明;电视民生新闻评论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影响[D];新疆大学;2008年

8 朱慧玲;孟子道德生成论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9 陈德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个体道德建构[D];延边大学;2003年

10 余彦;论作为德性实践的个体书写及其现代命运[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79757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9757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49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