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科技伦理研究的三重向度

发布时间:2018-04-24 23:22

  本文选题:科技伦理 + 三重向度 ; 参考:《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科技伦理研究科技与伦理之关系,在发展历程中呈现为三重向度:一是职业道德向度,研究科研主体和行为主体的道德规范;二是科技自身向度,研究科技本身的伦理价值;三是社会发展向度,研究科技负面效应的伦理应对策略。当前科技伦理研究必然要超越现有研究范式,以生态智慧统领科技伦理三重向度的研究,在道德、哲学层面构建新伦理样态的科技伦理,确保科学精神与伦理精神的协调生长。
[Abstract]:In the course of develop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thics has been studied in three directions: one is the professional ethics dimension, the other is the moral standard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subject and the behavior subject, the second is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self direction, the researc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self ethics value; Third, the direction of social development, the study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al strategies.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must surpass the existing research paradigm, lead the research of the triple dire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hics with ecological wisdom, construct the new ethic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n the moral and philosophical level, and ensure the harmonious growth of the spirit of science and ethics.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现代科技伦理的应然逻辑研究”(12BZX078)
【分类号】:B82-0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牛俊美;;“科技—伦理生态”与“科技—伦理禁区”[J];道德与文明;2009年01期

2 李醒民;;“科学”和“技术”的源流[J];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05期

3 樊浩;;科技伦理的生态智慧[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吴海江;;“科技”一词的创用及其对中国科学与技术发展的影响[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年05期

5 李慎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技术而无科学[J];学会;1998年07期

6 樊浩;;基因技术的道德哲学革命[J];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7 樊浩;;电子信息方式下的伦理世界[J];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02期

8 陈爱华;;科技伦理的形上维度[J];哲学研究;2005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成岗;;理解“技术实践”——基于科学、技术的划界[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陈彦旭;;论美国后现代派小说中的道德缺席现象[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程仲棠;;近百年“中国古代无逻辑学论”述评(续)[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11期

4 徐淑猛;;我国克隆伦理研究述评[J];滁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乔佩科;;技术知识的特性及其对技术教育的启示[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6 王传峰;;经济—伦理—环境的生态建构——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应然选择[J];道德与文明;2011年01期

7 张梓太;陶蕾;李传轩;;我国环境法典框架设计构想[J];东方法学;2008年02期

8 孙俊;潘玉君;姚辉;郭林生;和瑞芳;刘树芬;赵健霞;杨小燕;;科学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研究内容与学科性质[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2期

9 王强;;现代伦理学:没有伦理世界的存在——现代性现象学伦理学道路[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陈爱华;;未来道德哲学形态的沉思——樊浩《基因技术的道德哲学革命》方法论解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关士续;;有关科学、技术的三个认知问题[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五届全国代表大会文件[C];2001年

3 于文杰;;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生态思想演进的历史形态[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4 王传峰;;经济—伦理—环境的生态建构——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的应然选择[A];生态城市建设与生态危机管理——中国未来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蓉;论库恩科学哲学的社会学转向[D];武汉大学;2010年

2 王许人;新塘乡土家族仪典文化与教育法实施的关系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3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刘晓保;高等技术院校学科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姚站军;“伦理大战略”理论建构及其实践透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侯长林;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D];西南大学;2011年

7 汪涛;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洪兰;科学主义与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罗天强;技术规律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费多益;论科学的合理性[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晓慧;市场经济与人的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真亮;中国环境法法典化的方法论问题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3 吕晓瑞;教育研究中的人文主义方法论述评[D];西南大学;2011年

4 裴森;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伦理——“普世价值”问题的理性省思[D];南京大学;2011年

5 秦艳艳;技术预见何以可能[D];复旦大学;2011年

6 冯常娜;关于基因增强技术的伦理问题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7 高伟伟;中国大学人文精神及其社会价值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王兴慧;温情背后的辛酸与沉重[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文洁;论龙应台作品中的人文关怀[D];华侨大学;2011年

10 宋佳昕;论析E.M.福斯特的“反传统”[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韩跃红;科学真的无禁区?[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5年02期

2 李慎之;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技术而无科学[J];学会;1998年07期

3 吴海江;中国现代功利主义科学价值观的确立及其对科学发展的负面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9年12期

4 龚育之;科学与人文:从分隔走向交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年01期

5 黄顺基;社会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04期

6 杨振宁;《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J];自然杂志;2005年01期

7 M.邦格;吴晓江;;科学技术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判断[J];哲学译丛;1993年03期

8 陈昌曙;从哲学的观点看科学向技术的转化[J];哲学研究;1994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樊浩;[N];光明日报;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向军;科技伦理:21世纪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论江泽民科技伦理思想[J];新东方;2001年05期

2 孙道进;知性实践观:科技伦理的症结[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10期

3 徐长安,丁雪枫;论科技伦理的儒学底蕴[J];唯实;2002年01期

4 张小飞;现代科技伦理问题表现及特征的哲学探究[J];天府新论;2004年06期

5 孙道进;“科技伦理”悖论[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6 金吾伦;科学研究与科技伦理[J];哲学动态;2000年10期

7 许艳华;科技伦理——科技发展的人文关怀[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吕耀怀;科技伦理:真与善的价值融合[J];道德与文明;2001年01期

9 彭方第;略论江泽民科技伦理思想[J];学海;2002年06期

10 庄友刚;风险社会中的科技伦理:问题与出路[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薇;;对科技活动的理性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雷德森;;试析科学中的执着与浮躁[A];2002福建省科技界科学道德研讨会交流材料[C];2002年

3 李浩;张舰;吴丁花;;呼唤城市规划生态自觉——老子生态智慧启示[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陈绍愿;张虹鸥;叶玉瑶;;生态智慧与现代城市发展理念重塑[A];中国地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戴艳军;;科学技术管理伦理研究[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5-2006年度][C];2008年

6 孙新建;钟秀珍;蔡蓉;方婷;;论科技伦理道德观的建构和普世化[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古海云;;寻找科技规范之路[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乐;;对现代科技伦理问题的思考[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世雁;翟波;;建设生态伦理浅论——科技伦理的自然与社会走向[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松涛;李建会;;断裂、不确定性与风险——试析科技风险及其伦理规避[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瑛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科技活动无法脱离科技伦理[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王英杰;科技伦理:为谁服务[N];社会科学报;2000年

3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潘岳;中华传统的生态智慧[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4 马缨 王奋宇;我国公众的科技伦理现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5 记者 王光荣;专家学者探讨科技伦理[N];光明日报;2002年

6 孔伟;科技伦理:生命与尊严的抉择[N];华夏时报;2001年

7 陈瑛;谈科技伦理[N];人民日报;2000年

8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 沈铭贤;加强科技伦理的建设[N];文汇报;2000年

9 环境保护部副部长 潘岳;西方人开始琢磨中国的生态智慧[N];四川科技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王光荣;科技伦理直面“潘多拉魔盒”[N];光明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琳;中国佛教的生态审美智慧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程现昆;科技伦理研究论纲[D];吉林大学;2007年

3 徐朝旭;中国古代科技伦理的起源与形成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4 赵红;生态智慧型企业成长及其仿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5 赵凤远;庄子生态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刘国贞;魏晋玄学的生态观与审美观[D];山东大学;2009年

7 张慧;先秦生态文化及其建筑思想探析[D];天津大学;2010年

8 彭立威;生态人格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韩玉洁;作家生态位与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生态意识[D];苏州大学;2009年

10 薛勇民;环境伦理学的后现代诠释[D];山西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一雷;食品安全的科技伦理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9年

2 乔丛滨;先秦至魏晋南北朝美学思想的生态智慧[D];山东理工大学;2010年

3 付琴;论当代科技伦理的构建[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4 吕娜;论恩格斯的生态智慧及现代意义[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5 许玮;阿伦·奈斯“生态智慧T”及其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6 贾国强;实事求是中介的三重向度[D];郑州大学;2000年

7 米小蓉;道家生态智慧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姜兰姬;《老子》“自然”智慧的生态伦理意义[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石巧燕;从当代环境哲学视角看恩格斯的自然观[D];宁波大学;2012年

10 张春燕;科技伦理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98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798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a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