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技术化的伦理反思
本文选题:技术化 + 幸福 ; 参考:《道德与文明》2014年06期
【摘要】:人的技术化就是去人的原发状态。尽管人的技术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但需要从人的健康、自主性获得、持续性的幸福感角度反思人的过度技术化;从质疑人性出发,从人与自然的矛盾中寻找解决之路。扼制技术化向违背人的幸福趋势发展的现实对策是,扩大技术价值判断的范围,从生态伦理视角约束技术化,找回缺失的技术责任主体。
[Abstract]:The technicalization of man is the removal of the original state of the human being. Although the technicalization of human beings is an irreversible trend, it is necessary to reflect on the over-technicalization of human being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human health, autonomy and sustained happiness, and to seek a solution from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questioning human nature. The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to curb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to the trend of human happiness are to expand the scope of technical value judgment, to restrain techn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ical ethics, and to retrieve the missing subject of technical responsibility.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分类号】:B82-0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罗玲玲,于淼;浅议工程技术活动中的设计哲学[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王伯鲁;广义技术视野中人的技术化问题剖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苗瀚予;;论科技异化及其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警示[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8期
2 陈维维;;人的技术化:人的本质力量的技术建构[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葛勇义;;解读斯蒂格勒的技术哲学思想──技术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关系[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4 贾岩;陈凡;;农业技术体系的建立与人主体性的寻求[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5 吕乃基;;《狼图腾》四问[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张铃;;从工程的存在到工程的伦理[J];道德与文明;2010年06期
7 李康;“教育技术学概论”教材建设的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7期
8 李艺;李美凤;;教育中的技术价值论研究过程与方法——兼谈对教育技术哲学研究的几点看法[J];电化教育研究;2008年10期
9 叶晓玲;李艺;;从观点到视角:论教育与技术的内在一致性[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03期
10 文成伟;;古希腊“技术”神话的形而上学意蕴[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曾鹰;;现代性悖论与技术文化的批判策略探略[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王峰;;论产品设计与文化的内在关系[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田闯;;天子大酒店186建筑设计的伦理学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4 曾鹰;乔瑞金;;技术的文化解释学:对人类“自身”一种新的理解[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5 陈凡;;技术与生活世界[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9-2010年度][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2 侯长林;技术创新文化: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培植的生态基础[D];西南大学;2011年
3 郝凤霞;技术的社会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4 李世雁;环境危机的多向度分析[D];东北大学;2002年
5 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探索[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肖峰;论技术发展的社会形成[D];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
7 马开剑;普通高中技术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吴致远;技术的后现代诠释[D];东北大学;2006年
9 胡小安;虚拟技术若干哲学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10 李美凤;广义技术视野下的教师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传席;;论故宫所藏几幅宫苑图的创作背景、作者和在画史上的重大意义[J];文物;1986年10期
2 王伯鲁;广义技术世界的结构与演进规律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平;生态伦理的意识形态和伦理传统[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田海平;谁能够遵循生态伦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 洪波;生态伦理与可持续发展[J];邵阳学院学报;2002年S2期
4 彭锦屏;可持续发展与生态伦理[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11期
5 丁祖荣;朱棣;;论生态伦理与环境消费[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04期
6 刘小勤;当代中国生态伦理思潮理论探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7 吴妍,赵哲远;论生态伦理及其价值取向[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8 吴细玲;对三明市企业生态伦理的思考[J];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9 金凯;关于当前生态伦理教育的几点思考[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熊小青;生态伦理何以可能[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东生;罗艳梅;;科学发展观背景下公众生态伦理教育研究[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张泽;;把生态伦理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基础[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3 王立宽;;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生态伦理[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徐嘉;;简论儒家生态伦理及其现代价值[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王志捷;;儒家生态伦理的特色与合理性[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6 卢武强;;生态伦理与小康建设[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吴春红;余超波;;重塑生态伦理 建设生态文明[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李睿璞;卢新海;喻燕;韩t,
本文编号:1802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802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