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的历史哲学形态
本文选题:情 + 理 ; 参考:《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情"与"理"均为人性,是伦理道德的重要人性前提和精神因子。西方道德哲学以"理性+意志"为人性结构,形成了以理为主、情理二分的传统,并且理性主义一直居于主导地位;中国道德哲学立足于血缘文化,形成了以"情"为主、情理合一的情理主义伦理形态。两种传统都彰显着在人类精神文明史中的独特魅力。但是由于人性本身是知情意的有机统一,现代社会中理性的张扬甚至独霸导致的现代精神文明之痛:伦理认同和道德自由的分离;现实世界和意义世界的分离,再次确证了道德哲学应当立足于情理统一的人性基地。
[Abstract]:"emotion" and "reason" are both human nature and important human premise and spiritual factor of ethics and morality. The western moral philosophy takes "rational will" as the human nature structure, forms the tradition of "rational and rational dichotomy", and the rationalism always occupies the leading position, the Chinese moral philosophy is based on the consanguinity culture and forms the "emotion". The ethical form of reasonableness in the unity of reason and reason. Both traditions show their unique charm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fact that human nature itself is an organic unity of knowing, emotion and feeling, the pain of modern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aused by rational publicity or monopolization in modern society: the separation of ethical identity and moral freedom, the separation of the real world and the world of meaning, Once again confirmed the moral philosoph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unity of human nature base.
【作者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先秦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研究”(11CZX065) 国家重大招标课题“现代社会诸理论形态研究”(10&ZD072)
【分类号】:B82-0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樊浩;;“后伦理时代”的来临[J];道德与文明;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德强;;禁止活体角膜移植的学理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张传文,张红;试论道德与法律的矛盾运动——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分析对象[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薛雯;“颓废”的美:城市的另一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4 王艳;;道德教育蕴涵价值悖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王习胜;;国外“道德悖论”研究概要与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焦方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构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7 牛庆燕;;“科技理性”的伦理困惑与科技决策的价值选择[J];北方论丛;2009年05期
8 马春花;;后革命时代的上海怀旧与王安忆小说[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9 朱海林;;可能性:后现代道德自由的实现领域[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10 郭卫华;;儒家道德哲学: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伦理之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汪冬冬;黄鹏;;现代性与后现代性视角下的社会危机与安全思想——对齐格蒙特·鲍曼思想的解读[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杨明;张伟;;也谈社会公共伦理——基于个体社会角色的一种思考[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3 徐佳;;技术意志初探[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高惠珠;;论当代信息伦理学视阈中的“责任”伦理[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5 李建森;;价值预设与叙述技术:罗尔斯“一般正义观”解读[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6 郭卫华;;从“秩序情结”到“意义”的追寻——论儒家“情”的文化功能[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7 陈培永;;后现代道德状况论[A];2013年全国哲学伦理学博士后论坛论文集[C];2013年
8 宋君修;;伦理复兴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A];“历史唯物主义与民族复兴之路”全国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孔润年;;构建文化建设观,创立文化建设论——伦理学视野中的文化建设[A];文化建设的价值自觉——全国“文化建设与价值自觉”学术研讨会暨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淑辉;当代中国交往理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军府;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伦理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6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永远;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阈中的现代官德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9 叶湘虹;荣格道德整合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刘玉梅;道德焦虑论[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罡;电子商务中的诚信问题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姬鹏超;儒家政治伦理思想对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影响与启示[D];湘潭大学;2010年
3 吕武;转基因农产品推广的伦理审视[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宇;网络干预的现状、问题与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5 陈张壮;传媒责任论[D];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
6 王蓓蓓;荀子社会秩序思想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婷婷;论荀子环保思想对我国环境法治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娜;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殖民”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应对[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呼晓琼;困境与出路:鲍曼后现代伦理建构[D];西北大学;2011年
10 张玉琛;普世价值的理性诉求及其限度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樊浩;;当“理性”僭越了“精神”[J];中国德育;2008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樊和平;;伦理—经济难题的道德哲学形态[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樊浩;;德福因果律的“理性”形态与“精神”形态[J];学术月刊;2013年01期
3 张怀承;天理与公理——传统哲学理范畴在近代的转型与发展[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2年06期
4 ;[J];;年期
,本文编号:18521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852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