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社会转型期的精神症像与人文自觉

发布时间:2018-05-08 01:42

  本文选题:社会转型 + 文化认同 ; 参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12期


【摘要】:社会转型期的精神文化表现为价值失范和认同危机等诸般症像,表明人们在物质生活的日益丰饶的同时精神高地的日益萎缩。这需要从人的生存超越的人文价值角度予以反思观照。这种反思观照体现为人文自觉,而人文自觉要落实在价值重塑上。
[Abstract]:The spiritual culture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abnormal value and identity crisis, which indicates that people are increasingly rich in material life and the spiritual highlands are shrinking day by day. This requires reflec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humanistic value of human survival and transcendence. This reflection is reflected in humanistic consciousness, which should be implemented on value remolding.
【作者单位】: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哲学部;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转型与人文关切”(编号07BZX07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任剑涛;;内在超越与外在超越:宗教信仰、道德信念与秩序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章云珠;新课程背景下教师教学行为的优化策略[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李明毫;;“情感真人秀”类型电视栏目的兴起及发展进路[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4 杜军虎;;后现代主义对“人类中心论”的批判[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钱雯;;王明居模糊美学思想的创新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6 陈文忠;;文学是人学,文论即人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周露露;;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看新闻实践活动中的异化现象及扬弃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8 董素青;;电视——一只代罪的狐狸[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9 刘丹丹;;真实与细节——《读库》的审美趣味与人文选择[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10 郭捚;;网络审美文化反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蓓蓓;;结构与圈层:媒介文化视域中流动的“话语空间”——从“黄山门”事件进展引发的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徐晓海;;社会稳定机制的实现:制度公正原则在当代中国的建构[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曹国新;;旅游软实力:旅游业本土意识与国际营销的理论基础[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4 于翠玲;;媒介演变与文化传播的独特景观——中国编辑出版史的认识价值[A];中国编辑研究(2007)[C];2007年

5 于翠玲;;中国编辑学与西方媒介论的比较[A];中国编辑研究(2008)[C];2009年

6 盛作国;;走向科学与人文统一的逻辑学[A];“回顾与前瞻:中国逻辑史研究30年”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陈红兵;陈玉海;;解析新卢德主义对电视的声讨[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宋奎波;陈红兵;;媒介分析学派的媒介技术社会影响思想述评[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史艳兰;;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石林景区导游词的象征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10 邓素文;;从提问方式看近现代课程知识价值观的变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9)——外国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建营;生态文明视域下的武术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卢迎春;论当代中国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D];苏州大学;2010年

3 侯东阳;中国舆情调控机制的渐进与优化[D];暨南大学;2010年

4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8 宋德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解读[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9 张慧子;新媒体时代公民隐私的侵害与保护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罗利群;人神交往中的教育[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小平;转基因食品传播推广中的文化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思童;从受众探析中国纪录片发展范式[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欣跃;新时代的电视媒体影响力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方敏;“功夫王”赛事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5 李惠;中国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李静;提高电视节目文化品位的思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郭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在结构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8 胡朋君;民俗视野中的迟子建小说创作[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郭湘仁;论情感类电视节目中的伪人文关怀[D];湘潭大学;2010年

10 吴演丽;论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如;夏晓燕;;论社会转型时期道德观念的变迁[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邵刚;;试论社会转型期的道德信念危机及其克服[J];兰州学刊;2006年10期

3 周丽;;转型期的价值观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11期

4 刘永高;社会转型期道德观念的嬗变及导控[J];延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5 张文华,李西梅;社会转型期人的价值观念的演变[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S1期

6 龚长宇;;试论转型期的义利冲突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7 任锦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道德失序[J];法制与社会;2007年09期

8 王渭清;;探索伦理文化 服务道德建设——评《社会转型期的伦理探索》[J];宝鸡社会科学;2006年02期

9 ;温家宝:注重对社会转型期道德文化建设的研究[J];中国科技产业;2011年05期

10 宋新军,王金娥;社会转型期的人格优化[J];河南社会科学;199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中之;;社会转型期的价值观及其教育研究[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2 李瑜青;;社会转型期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兴起与选择[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3 李斌斌;;论社会转型期价值观念的冲突与整合[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4 徐正初;张万苍;;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的教育[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5 宋连群;;社会转型期价值观现状的分析[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6 华章琳;;试论社会转型期的信仰[A];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全国理想信念与价值观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0年

7 贺善侃;;社会转型期的理想人格塑造[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8 赵修义;;能力与道德:社会转型期价值选择的两难问题的个案分析[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9 张蕊;;简析现代“孝道”的心理学内涵[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梁济;;传统义利观与现代道德伦理的重塑[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本报记者 杨友明;社会转型期的公共伦理困境与建设[N];学习时报;2001年

2 杨秀香;孔子伦理思想的世俗转向及其人文价值[N];光明日报;2004年

3 赵修义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能力与道德:社会转型期价值选择的两难问题[N];文汇报;2000年

4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研究员 陆晓禾;人性认同:发展健康的伦理学的基础[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李和佳;“人道·责任·正义:‘5·12地震’伦理学高层学术论坛”综述[N];光明日报;2008年

6 徐春;生态文明蕴涵的价值融合[N];光明日报;2004年

7 陈章亮 作者系上海市哲学学会会长;价值观冲突及其调控的选择[N];文汇报;2000年

8 唐晓波;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任重道远[N];大连日报;2007年

9 本报评论员 付小为;守住社会生活的底线伦理[N];长江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永良;中国社会转型期公私观念变迁的哲学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2 时伟;社会转型期的家庭道德教育研究[D];江南大学;2008年

3 谢光勇;社会转型期诚信危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4 杨蕾;社会转型期传统人生价值观的现代重建[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鸿韬;社会转型期经济伦理制度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6 伍顺华;当代社会道德责任之探究[D];中南大学;2007年

7 杨镌靖;社会转型期我国行政伦理失范及其治理路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8 王雅辉;试论我国当前社会转型中的诚信缺失与构建[D];大连海事大学;2006年

9 宋震;我国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失范与重建[D];吉林大学;2007年

10 景店文;中国现阶段的社会转型与价值观体系的建构[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59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859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6b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