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与法律之间——中国传统优秀价值观的当代践行空间
本文选题:德性 + 法律 ; 参考:《学术交流》2013年06期
【摘要】: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观是人的内在德性的充分展现,是先秦思想家创造的"天人合德"道德范式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实践,是完全内化于人的内心的自我约束行为准则,这一准则不具有外在强制性,因而在当代无法起到有效调节人际关系的作用;而法律则是由习惯发展而来的外部强制的行为规范,这一外部行为规范所满足的是社会对人的行为的最低要求,这一最低要求无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必须靠内在德性与外在法律的结合,方可实现和谐的目标。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当代中国,传统的优秀价值观在新世纪迎来了新的复苏契机——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既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亦是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这两方面的和谐就需要在人的内在德性与外在法律之间构建一个德性践行的空间。
[Abstract]: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xcellent values are the full display of man's inner virtue, the concrete practice of the moral paradigm of "heaven and man combining morality" created by the thinkers in the pre-Qin period in daily life, and the self-restrained behavior criterion completely internalized in the human heart. This norm is not externally mandatory and therefore cannot play an effective role in regulating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in the present age; and the law is an externally compulsory code of conduct developed from custom. This external code of conduct meets the minimum social requirements for human behavior, which cannot establish harmoniou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Therefore, we must rely on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virtue and external law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goal of harmony. In the 30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traditional excellent values in the new century ushered in a new opportunity for recovery-harmonious society.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s not only the harmony between people, but also the harmony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学习与探索杂志社;
【基金】:2011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近代中国权利观念的肇始与嬗变研究”(11D015)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0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天钰;;友爱:和谐社会的德性诉求[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王国雨;谢青松;;和谐社会中的诚实信用及其维护[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杨凤;;关怀伦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7年03期
4 倪波;;和谐社会视野下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价值意蕴[J];科学中国人;2007年07期
5 宋希仁;;论伦理秩序[J];伦理学研究;2007年05期
6 倪波;;和谐社会视域内道德对市场经济价值意蕴的再思考[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马占先;;试论和谐社会中航道管理的职业道德建设[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程永高;谷群广;吴艳青;;浅谈环境法理、环境伦理与和谐社会[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李彩娟;;佛教伦理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J];前沿;2007年11期
10 谢裕安;;德性与死亡——论苏格拉底“德性即知识”[J];学术论坛;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甄宗旭;;从科学发展观层面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道德取向[A];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04年学术年会“资本论与科学发展观”论文集[C];2004年
2 王美娅;莫岳云;曾慧芳;;和谐社会理念下的科技伦理问题研究[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郭金鸿;;道德责任与构建和谐社会[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4 张宏邦;赵华朋;;试谈“中庸”与和谐社会的关系[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郭淑新;臧宏;;朱熹敬畏伦理思想及其现代意蕴[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江雪莲;;和谐社会的政治构建和伦理构建论纲[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7 高国希;;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8 谢北艰;;道德、法律与犯罪[A];法治与德治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徐卫红;;从康德的角度看现代道德教育的一个误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李世雁;翟波;;建设生态伦理浅论——科技伦理的自然与社会走向[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圭武;市场经济的德性基础[N];海南日报;2011年
2 胡瑶;机器人也要有“德性”[N];经济参考报;2008年
3 夏一璞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尊严是外在存在与内在德性的统一[N];中国社会报;2010年
4 高国希;论个人品德[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5 华东师范大学 杨国荣;从知其善到行其善[N];社会科学报;2001年
6 詹世友;德性与法治精神的融合[N];社会科学报;2000年
7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博士后 曾军;以学养德[N];光明日报;2011年
8 吕耀怀 曹志红;走向德性伦理[N];光明日报;2001年
9 龚群;当代西方伦理学的发展[N];学习时报;2001年
10 张朝松;道德的价值视域[N];社会科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白葆莉;中国少数民族生态伦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2 张夫伟;迷失与追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3 周治华;伦理学视阈中的尊重[D];复旦大学;2007年
4 王小锡;经济德性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林更茂;建构现代和谐社会伦理秩序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6 陈世民;论财富伦理[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姚站军;“伦理大战略”理论建构及其实践透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何松旭;为什么需要道德?[D];浙江大学;2011年
9 李华忠;善的支撑[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彬;和谐社会目标下的诚信体系建设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08年
2 唐固涛;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下的道德法律化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丽红;论仁爱精神的培育[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4 吴涯;中国老年伦理问题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东;论传统道德中的私德内涵及其现代意义[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6 赵文静;环境道德教育若干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7年
7 张启平;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行政伦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8 余新华;论诚信与和谐社会[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杨秋艳;建构和谐社会与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刘曙光;论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0270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027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