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视角下的儒家伦理与关怀伦理之比较
本文选题:道德 + 道德教育 ; 参考:《道德与文明》2013年04期
【摘要】:传统儒家伦理与当代关怀伦理学所倡导的道德教育,在哲学根基上都主张道德发源于情感,道德关系扎根于情境;在教育路径上提倡家庭养育道德品性,实施因材施教。但二者在根本立场与终极目标上却大相径庭,前者以维护社会等级秩序为己任,后者则追求人格的自由与平等。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ethics and contemporary care ethics advocate the moral education , all advocate the moral origin in the emotion , the moral relation is rooted in the situation on the philosophy foundation , advocate the family to raise moral character in the educational path , carry out the teaching of the material . But both in the basic position and the ultimate goal , the former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aintenance of the social order order , the latter pursues the freedom and equality of the personality .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B82-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小蔓,其东;面对挑战:学校道德教育的调整与革新[J];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2 王泽应;论儒家伦理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齐鲁学刊;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唐国琪;;略论高职学院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坚持德育工作若干关系的辩证统一[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2期
2 刘会新;孟子伦理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徐卫民;;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现代性转换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唐国琪;;道德健康发展的基础——论德育生态环境系统的地位及作用[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07期
5 张红霞;周楠;;从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看品德形成滞后现象[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6 傅红;;高校德育低效的内因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文艺文;;大学德育路径生活化[J];道德与文明;2007年05期
8 杨其东;;学会共处:儿童道德成长的阶梯[J];中国德育;2006年02期
9 潘慧芳;;小学德育新课程的课堂文化解读[J];中国德育;2006年08期
10 周小李;;道德发展的性别差异:女性主义的观点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中国德育;2006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3 王启祥;藏区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唐爱民;道德教育范畴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沈嘉祺;论道德情感的生成与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晓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刘丙元;当代道德教育价值危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刘彦尊;信息社会视阈中的学校信息伦理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唐本钰;学校教育中的道德价值生成[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董海霞;文化视域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华丽;初中生道德情感的理论分析及培养途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佳;美国新品格教育对我国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启示[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朱晓留;论中学德育中的人文关怀[D];苏州大学;2010年
4 郑丽君;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刘晓倩;网络文化境遇下青少年道德认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颖;转型期中国学校德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D];河南大学;2011年
7 郭来彦;普通高中新课改背景下高中生价值观形成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赵乃麟;多元文化背景下中学德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西南大学;2011年
9 李宝石;《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多元文化类型探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尹文剑;江西永新县中小学红色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吴康宁;教会选择:面向2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基于社会学的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年03期
2 朱小蔓;;当前中国中学道德教育课程标准及其创新方式[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04期
3 郭德俊,马庆霞,陈艳玲;生物感情类型学[J];心理科学;2002年01期
4 朱小蔓,其东;关于学校道德教育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洪高;;正义:中国当代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J];教育学术月刊;2010年11期
2 徐萍;;道德情感在道德教育中的地位、规限与养成[J];中国德育;2007年02期
3 李玢;当代道德教育的两个重要命题[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张承安;;论基于人性的道德关怀与道德和谐[J];求索;2008年09期
5 高正荣;论道德教育生态环境[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2年08期
6 曾志云;试论道德运行的内外机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唐汉卫;道德教育向生活世界回归——20世纪下半期西方道德教育的基本走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3期
8 康海军;对网络道德教育的新探讨[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9 杨华;;简论宋朝家训文献中的道德教育[J];甘肃理论学刊;2005年06期
10 王代月;;论王阳明的主体性道德教育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崔梅;;儒家道德教育的现代意义[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周详;潘慧;;道德教育中真实情绪的健康发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陈德安;;荀子论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苗春德;申淑琴;;程颢、程颐道德教育思想浅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史降云;;《老子河上公注》的道德教育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李文演;;从克己复礼观看孟荀道德教育论特征[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吴慧红;;基于道德判断测验(MJT)在中国的调查研究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程少川;;道德教育的系统观察视角及其认知的艺术与科学[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9 徐卫红;;从康德的角度看现代道德教育的一个误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朱贵平;;《朱子家训》与道德教育[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松;加强道德教育应有的认识[N];陇南日报;2009年
2 李培超;让高尚的道德回归生活、引领生活[N];光明日报;2006年
3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 王珏;驱逐伦理:物欲笼罩的精神危机[N];中国教育报;2009年
4 ;娱乐文化中的伦理精神[N];社会科学报;2007年
5 杨凤岗;迪尔凯姆:教会是社会道德的载体[N];中国民族报;2009年
6 何伟;论市场经济下的道德观[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
7 程世荣;法治与道德的内在联系浅析[N];贵州政协报;2008年
8 王淑芹;道德研究二题[N];光明日报;2005年
9 台北中央研究院教授 刘述先;全球伦理、宗教对话与道德教育[N];联合时报;2001年
10 王晓媛;加强诚信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N];抚州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建国;教化与超越:中国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薛晓阳;希望与命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辛治洋;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夫伟;迷失与追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7 严蔚刚;道德矢量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合行;论道德的文化价值[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9 沈嘉祺;论道德情感的生成与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黄菁;养成与反哺[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易丹妮;生活德育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玉玲;雅克·马里坦的道德教育哲学述评[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曹显光;试论和谐性及其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何维;论道德社会化[D];中南大学;2007年
5 张水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性特点与道德教育[D];江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莉;从知行分离看道德教育的缺失[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7 张伟;儒家道德思想及其现代意义[D];山东大学;2008年
8 潘月游;论生命价值的道德支撑[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唐海燕;转型期出版文化传播对未成年人伦理观构建的影响[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艳梅;孟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9056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05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