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的“福利共享”价值理念探析
本文选题:中国 + 福利共享 ; 参考:《伦理学研究》2017年03期
【摘要】:中国传统的社会福利是一种补缺型为主的社会福利,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这种补缺型的社会福利已无法满足人民对社会福利的需要。因此,在新时期从人民的需要出发,构建新型的社会福利体系,是中国改善民生、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社会福利的价值理念及相关伦理原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福利体系所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总结近年来的几种主要的福利理念的基础上,提出应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福利共享"理念。论文探讨了"福利共享"理念的内涵,福利共享的正当性、合理性理论和现实依据以及福利共享要拒斥的两种错误观念。
[Abstract]:The social welfare of China's traditional social welfare is a kind of social welfare.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and culture, this kind of social welfare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for social welfare. Therefore, in the new period, starting from the needs of the people, building a new social welfare system i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eople's livelihoo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The necessary way of the meeting, the value concept of social welfare and the related ethical principles are the first problems to be solved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 welfar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summarizing several major welfare concepts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welfare sharing"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concept of "welfare sharing". There are two kinds of misconceptions, including the legitimacy of welfare sharing, the rationalization theory and the reality basis and the rejection of welfare sharing.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当代中国社会福利的伦理研究”(16XZX011)
【分类号】:B82-0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21世纪社会福利学的展望[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2 沈洁;社会福利问题与中国社会福利改革[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5期
3 刘植荣;;世界各国的社会福利[J];中外文摘;2011年03期
4 王子今;中国早期文明与社会福利的萌芽形态[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德明;《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福利文化民族性的实证研究》出版[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6 张新华,王文涛;《周礼》等早期文献中反映的社会福利思想[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3年06期
7 沈洁;现代生活问题是社会福利学的研究对象[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6期
8 张嵩迎;;中国二元社会结构下的福利分层——以老人社会福利为例[J];神州;2011年08期
9 闵凡祥;;英国社会福利研究中的几个概念问题[J];英国研究;2011年00期
10 薛晓祥;;创新服务品牌 促进幸福养老——如皋市社会福利中心力推创新服务上台阶[J];神州;2013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松华;;浅谈社会福利档案的综合管理[A];齐鲁档案论坛——山东省档案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会刊[C];2009年
2 苏东斌;;走向“有限福利”——兼评香港社会福利中的体制性障碍[A];2002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现代化建设中的体制问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陈微;;浙江农村社会福利发展状况调查与分析[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古金卓;;关于澳大利亚的社会福利和养老政策以及对商洛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思考[A];陕西老年学通讯·2011年第2期(总第86期)[C];2011年
5 周芳华;;宜兴市社会福利中心创新发展服务新模式[A];江苏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选集[C];2010年
6 苏振芳;;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社会福利模式[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梁祖彬;;社会救助在中国城市的发展:补救性的社会福利[A];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30年: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祖云;王丹凤;;2011年澳门社会结构与社会福利研究回顾[A];当代港澳研究·第6辑[C];2012年
9 金娈;;我国城乡居民福利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郝彩虹;;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贵阳市养老机构的调查与思考[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南政法大学 张谦;浅谈社会福利立法与社会福利政策的关系[N];中国社会报;2000年
2 罗勇安;我市将建县级社会福利中心[N];闽北日报;2009年
3 记者 李恩惠;市社会福利协会成立[N];本溪日报;2010年
4 记者 林世雄;厦门建成全省最大社会福利中心[N];福建日报;2010年
5 记者 常春晖;省社会福利协会成立[N];黑龙江日报;2010年
6 本报见习记者 张伯晋;骗取社会福利行为:新问题当有新对策[N];检察日报;2011年
7 潘锦棠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社会福利”不能取代“社会保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8 曹辛;“社会福利国家原则是中国可以考虑的”[N];南方周末;2007年
9 蒋月 厦门大学法学院教授;社会福利立法短板亟待补齐[N];中国社会报;2013年
10 记者 李平 见习记者 周亚晖 通讯员 陆丽丽;今年我市社会福利投资将达2亿[N];十堰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包海花;区域社会福利协调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2 杨勇刚;中国农村社会福利的发展与模式转换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3 毕天云;社会福利场域的惯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4 万国威;社会福利转型下的福利多元建构:兴文县留守儿童的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3年
5 侯淅珉;基于社会福利的住房保障准入条件、模式与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兰;城镇老人社会福利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借鉴[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2 胡仰乔;香港非营利组织参与社会福利的研究及对上海的启示[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3 刘春健;毛泽东社会福利思想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2年
4 隗伟;我国社会福利理论建设及其推动福利实践发展的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5 郝晓猛;“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评价及启示[D];河北大学;2015年
6 陈祈霏;福利三角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社会排斥问题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7 李纯;养老机构社会化现状、问题及建议[D];复旦大学;2014年
8 陈卓君;大都市社会福利制度与外来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D];复旦大学;2013年
9 王昕;毛泽东社会福利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4年
10 李燕红;社会福利的多元动态供给及政府角色定位[D];南京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265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265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