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观视阈下德育范式发展探析
本文选题:人学观 + 奴化德育 ; 参考:《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01期
【摘要】:人学观是德育建构的基础,不同的人学观产生不同的德育形态。建构于依附人格的德育是奴化德育,建构在单主体人格基础上的德育是物化德育,而以生活主体为基础的德育是生活德育。德育的发展与人学观的发展息息相关,现代德育危机的解决要以人学观的转变为前提。
[Abstract]:The concept of human studies is the basis of mo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and different views of human studies produce different forms of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dependent personality is enslaved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single subject personality is materialized moral education, and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life subject is life moral educ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ism, and the solution to the crisis of modern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hange of the view of human studies.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
【分类号】:B038;B824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俊霞;德育复杂性对学校德育效果的影响[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朱平;道德教育实效性的检测与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张建平;教师的创造性人格及培养模式[J];鞍山钢铁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4 李玢;道德教育应注重激发道德需要[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郭志新;马兴亚;;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征解析与教育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1期
6 冯秀军;朱小蔓;;家庭教育为青少年荣辱观教育奠基[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年06期
7 卢明霞;浅谈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自我教育[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年04期
8 吴红伟;;论学校德育目标的偏失与回归[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9 彭寿清;学科德育:一种有效的德育模式[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10 齐象,白树新;对大学生素质测评的思考[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付莉;;基于语言交际合作原则的高校德育教育用语分析初探[A];着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努力增强高校创新与服务能力——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2 赵霞;;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生活化初探[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赵霞;;中职德育创新的四个开放[A];全国德育教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唐汉卫;生活:道德教育的基础[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范树成;德育过程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5 易东平;救人救己与害人害己[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宋晔;校园伦理智慧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甘剑梅;德育现代性的哲学论辩[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卢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变迁与投资者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刘顺厚;研究生德育绩效及其评价[D];复旦大学;2004年
10 李伟言;当代中国德育价值取向转型的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蔡书贵;实践性道德主体的建构与发展[D];首都师范大学;2001年
2 杨朝华;中学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滞后的成因及对策[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3 张兴东;当前重庆市职业中学学生的道德问题及学校德育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4 孙卓华;21世纪我国理工科高校人才培养德育对策[D];大连理工大学;2001年
5 兰先芳;儒家教育思想与高校人力资源开发[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6 唐爱民;当代中国大学“做人教育”探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1年
7 顾建亚;道德变迁与学校道德教育改革[D];浙江大学;2002年
8 周伯伟;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方法体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9 陈迹;青少年生活思想的形成与教育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赵献梓;初级中学德育活动实效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士林;反思“思想史”与“学术史”的相互关系[N];社会科学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彦龙;哲学视野中的生态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先进;人本主义与以人为本社会的建构[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2 周皓;马克思人学观的重新解读——人的矛盾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3 王素珍;马尔库塞人学观探析[D];西南大学;2007年
4 岳长红;科技时代的人学向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朱锐;人的活动之主体性发挥探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发平;试论马克思的“建设性”人学[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7 牛桂芹;舒马赫的“中间技术”评述[D];内蒙古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31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31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