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儒家伦理学视域下的“人”论:由此开始甚善

发布时间:2018-05-25 13:59

  本文选题: + 生成中的人 ; 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摘要】:人论是儒家伦理学理解中国哲学的钥匙。与西方本体论、目的论宇宙观不同,儒家认为万物是相互依赖的。西方个人是分离的、个体化的个人,而儒家的个人在内在关系、构建性关系中"在",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抽象。儒家对人的理解是叙事性的,人不是永恒不变的灵魂,不是"现成的人",而是"生成中的人",儒家伦理学是一种重榜样而轻原则的彻底的经验主义。儒家之"人"同时是"焦点"(focus)和围绕焦点展开的"场域"(field),有利于在关系和角色中的人成长的就是道德的。美德伦理学主张德性(virtue)与早期儒家之"德"相对应,而仁的整体性、叙事性则使儒家伦理与角色伦理相通。评价角色的标准不应是独立于角色的德性,而是所有的复杂性综合起来的关系,角色在关系中的成长才是主要的。借助杜威的直觉经验论,我们确认了经验就是它所是的东西,并且它是真实的。主体的同一性并不在事先,因此,我们主张用"全息焦点"(Holographic Focus)来代替"主体"概念。我们是所有关系的综合,在关系中构成自身,而关系本身是内在的。
[Abstract]:The theory of man is the key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philosophy in Confucian ethics. Unlike western ontology, teleology, Confucianism believes that everything is interdependent. Western individuals are separate and individualized individuals, while Confucian individuals are "in" in their internal relationships and in constructing sexual relations. The former is but an abstraction of the latter. Confucian understanding of human beings is narrative, man is not the eternal soul, not "ready-made person", but "the person in the process". Confucian ethics is a kind of thorough empiricism that emphasizes the example rather than the principle. Confucian "man" is both "focus" and "field", which is beneficial to the growth of people in relationship and role. Virtue ethics argues that virtue is virtual) corresponding to the "virtue" of early Confucianism, while the integrity of benevolence and narration make Confucian ethics and role ethics interlinked. The criterion of role evaluation should not be independent of the moral character of the role, but a comprehensive relationship of all complexity, and the growth of the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is the main one. With Dewey's intuitionistic empiricism, we confirm that experience is what it is and that it is real. The identity of the subject is not in advance, so we propose to replace the concept of "subject" with "holographic focus". We are the synthesis of all relationships, in which we form ourselves, and the relationship itself is intrinsic.
【作者单位】: 夏威夷大学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B82-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麻,吕元礼;儒家伦理教育的同情性反思[J];开放时代;2000年12期

2 江娅;儒家伦理现代化的延误[J];贵阳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2期

3 廖申白;公民伦理与儒家伦理[J];哲学研究;2001年11期

4 陈桂蓉;浅议儒家伦理与市场伦理——兼与章建刚同志商榷[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5 郑云;儒家伦理精神的现代价值[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1期

6 谢树放;儒家伦理价值观之表现与形成原由[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裴玉林;儒家伦理与现代市场经济[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8 ;“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建设学术研讨会”贺辞[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9 姚电,刘天杰;论网络时代儒家伦理面临的挑战[J];宜春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陆自荣;关系和谐:儒家伦理的主要特征[J];船山学刊;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涂可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继承和发展儒家伦理精神[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2 万俊人;;回应韦伯:关于儒家伦理的方法论解释[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3 章海山;;中国儒家伦理精神与现代化[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二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东方朔;;非现代性的儒家伦理:一种意义的重新审查[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5 吾敬东;;古代中国人关于多样或差异性问题的认识[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吾淳;;宋代:儒家伦理的普遍化何以可能[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梁荻;;现代化的儒家伦理和儒家伦理的现代化[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刘西芳;;取儒家伦理精华,浇社会主义道德之花[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9 章益国;;比附与迷思:韦伯命题与儒家资本主义学说——对“儒家伦理促进现代化”论断的一个反思[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下)[C];2004年

10 崔梅;;言语道德与儒家伦理观[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平;儒家伦理与商业文化[N];经济日报;2002年

2 李波;儒家伦理与商业文化[N];经理日报;2005年

3 孙国东 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也谈儒家伦理在现代社会中的位置[N];东方早报;2014年

4 吕文江(博士);正面遭遇儒家伦理与中国法律文化[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5 曹英;理论界研讨儒家伦理与公民道德建设[N];光明日报;2007年

6 北京大学教授 哲学家 “北京大学儒商文化研究中心”成员 汤一介;儒家伦理:赚钱是为社会福祉和自我精神境界的提高[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7 山东省曲阜中医药学校 孔令俭 毕允利 王安莉;儒家伦理对中医医德的影响[N];中国中医药报;2014年

8 北京师范大学 廖申白;儒家传统与公共交往伦理的培育[N];光明日报;2011年

9 郭齐勇 丁为祥 作者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儒家伦理的特殊性与普遍性[N];长江日报;2005年

10 王钧林;儒家伦理的普世价值[N];中国文化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雷震;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逻辑[D];黑龙江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义清;儒家伦理文化现代化发展初探[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2 陈洪连;东方儒家伦理和西方权利伦理的比较与整合[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3 孔广鹏;儒家伦理的现代困境及突破[D];曲阜师范大学;2013年

4 刘天杰;网络时代儒家伦理对提高人的精神素质的意义[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闫建华;儒家伦理范畴“直”刍议[D];山西大学;2007年

6 翟R,

本文编号:19333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333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c6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