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论孔子孝思想的品格内涵与文化意义

发布时间:2018-05-25 22:00

  本文选题:孔子 +  ; 参考:《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15年04期


【摘要】:从总体上看,孔子是在针对弟子自身的特定情况的前提下,一一回答了他们"何谓孝"之问。孔子的孝论思想包含了具体行为、心理情感、文化传承三个层面。孝与礼、敬有直接的关联,但最根本的是与道、与仁的内在联系。孔子以"观志、观行、无改于父之道"为孝,其实质是"好古"之孔子渴望复兴礼乐文明,重现仁义王道。因此从文化意义上来说,孔子孝论思想的本质,其实就是对传统文化自觉的继承、汲取与发扬。
[Abstract]:On the whole, Confucius answered the question of what filial piety was on the premise of his disciples. Confucius' theory of filial piety includes three levels: concrete behavior, psychological emo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Filial piety and propriety, respect have direct relation, but the most fundamental is with Tao, with benevolence internal relation. Confucius' filial piety is "observing the will, observing the behavior, not changing the way of the father", the essence of which is that the "good ancient" Confucius longs to revive the culture of rites and music, and to reproduce the way of benevolence and righteousness. Therefore, from the cultural point of view, the essence of Confucius' theory of filial piety is to inherit and develop the consciousness of traditional cultur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分类号】:B222.2;B823.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丁为祥;;董仲舒天人关系的思想史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2 李玲玲;;“贤贤易色”诂正[J];古汉语研究;2014年03期

3 刘学智;;“三纲五常”的历史地位及其作用重估[J];孔子研究;2011年02期

4 牛鹏涛;;简帛《五行》与《论语》“贤贤易色”新释[J];孔子研究;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商原李刚;;“道治文化”说[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2 汪高鑫;;论汉代公羊学的大一统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3 詹向红;;“颜渊问仁”章试诠——从“仁—礼”与“人—己”关系看孔子“仁学”[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4 陆晓华;论刘宝楠《论语正义》的训诂方法及特点[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5 毛红星;;析论传统娱乐文化开发在城市旅游中的作用及其前景[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孟淑媛;;孔子“天命观”的现代阐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盖光;;生态:引发中国文学传统的现代阐释[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8 张刚;论传统知识分子与中国传统政治文明[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9 胡东宽;;中国传统生态伦理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曹佳丽;;浅探“君子”与“真人”的人格境界——从孔子、庄子的理想人格看儒道两家的人生哲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奕;;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价值观[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2 黄勇;;道德动机的两种观念:孔孟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3 相力;卜然然;;略论先秦儒家的教化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苏启敏;;明清之际实学的课程知识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5 平飞;;守死善道与行权合道:儒家经权思想的伦理意蕴[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6 范灄梅;;上博楚简《孔子诗论》与《子羔》篇性质小议[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C];2009年

7 徐婵菲;姚智远;;汉墓画像神话人物的图像作用及丧葬意义[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牟颖;;首善之区需首善之思——首善之区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9 姚小鸥;王克家;;《论语·宪问》篇“骈邑三百”解[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10 廖名春;;《论语》“学而时习之”章新探[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美宏;生生之道与圣人气象:北宋五子万物一体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6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伟;《吕氏春秋》体道和治道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姜宁;《春秋》义疏学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商秀秀;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5 陈克标;西汉游侠与乡里秩序[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石磊;郭象《庄子注》“理”范畴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粟亮;庄子的自由之道[D];湘潭大学;2010年

8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语义浅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郑彩云;从“崇礼”到“诡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谢晓霞;凝神写心、千古绝唱[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洪;;孔子的娱乐化[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8年11期

2 李福军;;试论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影响[J];孔学研究;2009年00期

3 冯翔;;孔子“平反”记[J];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2010年02期

4 阎海东;;美国为什么纪念孔子?[J];世界博览;2010年04期

5 ;真实的孔子[J];农民文摘;2010年04期

6 张墨宁;;“围观”孔子[J];文化月刊;2010年10期

7 秋风;;你可能不认识的孔子[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04期

8 杨小红;;例说孔子思想的传承[J];中学生天地(C版);2012年04期

9 陈晨;;从孔子的“仁”解析当今社会的“麻木不仁”[J];黄海学术论坛;2012年01期

10 ;美国人眼中的“孔子”[J];神州民俗(通俗版);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鹏飞;;必也正名乎——试论孔子研究中的是与非[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2 杨爱民;;孔子政治思想小议[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3 刘家贵;;孔子经济思想散论[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4 杨爱民;;试论孔子的主流文化建设思想[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5 李荣;;孔子“仁”学新解[A];孔学研究(第四辑)[C];1998年

6 丁绍仲;;浅析孔子的勤劳致富思想[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7 杨德华;;论孔子“信”的思想[A];孔学研究(第三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海峡两岸第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6年

8 樊泳湄;;孔子思想的现代价值[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王任才;;孔子学术研讨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闭幕词[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杨爱民;;略论孔子的激励思想[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家治;仁爱是孔子思想的精髓[N];吉林日报;2014年

2 佛山日报记者 王紫君;孔子思想指引世人向善向美[N];佛山日报;2014年

3 北溟;孔子思想与世界和平[N];光明日报;2002年

4 李殿元;孔子为什么会四处碰壁[N];四川政协报;2001年

5 王杰;孔子思想的价值核心:“仁”说[N];学习时报;2000年

6 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 汤勤福;不必把孔子“尊奉”为神[N];社会科学报;2006年

7 钱理群;如何对待从孔子到鲁迅的传统[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8 刘东超;孔子不是圣人?[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9 ;孔子思想怎样影响21世纪[N];文汇报;2009年

10 史世海;离孔子有多远我们就离智慧有多远[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锟;孔子与20世纪三大社会思潮[D];西北大学;2002年

2 杨松贺;德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李军政;从“义以建利”到“志于道”[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4 高连福;孔子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及其会通[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卫;孔子的人格[D];吉林大学;2011年

6 黄梓根;孔老关系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7 朱俊艺;孔子天命鬼神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锐;孔孟之间“性”论研究[D];清华大学;2005年

9 王春;孔门弟子思想分化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丁小丽;孔孟荀“名分”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从《论语》看孔子思想的遇挫[D];山东大学;2008年

2 温召贤;农耕文明与孔子孝道[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斯思;孔子“成人”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苗磊;孔子“学”思想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5 齐文杰;论孔子的人学[D];河北大学;2008年

6 白梦安;论《论语》中孔子的非理论性思想[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7 刘玲[?;论孔子“圣人境界”的管理观[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8 冯治利;论先秦到汉代孔子历史地位的变迁[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赵玉强;孔子与老子“无为”思想比较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德生;试论孔子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贵州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9347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347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9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