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五四时期李大钊女性伦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27 17:13

  本文选题:李大钊 + 女性伦理 ; 参考:《学习与探索》2014年03期


【摘要】:五四时期李大钊从对封建伦理思想的批判、倡导以爱情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的自由婚姻、倡导普及性的国民教育以及妇女经济独立四个方面论述了其女性伦理思想。李大钊女性伦理思想发展变化的轨迹经历了从传统道德中寻找解决伦理问题的方法到希望通过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独立的思想解决道德问题,最后走向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学说分析道德问题及寻找女性问题的解决方法的过程。因此,今天研究李大钊的女性伦理思想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Abstract]:During the May 4th Movement, Li Dazhao discussed her female ethics from four aspects: criticizing feudal ethics, advocating monogamous marriage based on love, advocating universal national education and women's economic independence. The track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Li Dazhao's female ethical thought has experienced from finding a solution to the ethical problem from the traditional morality to hoping to solve the moral problem through bourgeois democracy,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Finally,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class struggle theory to analyze moral problems and to find solutions to women's problems. Therefore, today, the study of Li Dazhao's female ethics still has stro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value.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大学;
【分类号】:C913.68;B82-0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正礼;;“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若干辨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秦开凤;;论黄帝祭祀的政治文化功能——以现存公祭黄帝陵之祭文为分析基础[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陈答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视阈中的抗日战争[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4 黄文治;;民国新型知识精英群体救国反应比较研究——以袁世凯时期“二十一条”交涉为中心[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5 朱成甲;;李大钊早期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满”特征[J];北京党史;2009年06期

6 朱晔文;;论李大钊的社会主义观[J];北京党史;2009年06期

7 刘伟;;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的开创性贡献[J];北京党史;2009年06期

8 侯且岸;;大钊精神永存[J];北京党史;2009年06期

9 周俊成;郭新伟;;李大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行者[J];滨州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杨洪章;;“李大钊与山东”研究述评[J];滨州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吕奇志;;两位革命伟人的深挚情谊——孙中山与李大钊交往与合作的一段佳话[A];北京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会建会20周年学术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延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梁光焰;回到美自身的领域[D];西南大学;2011年

5 彭春凌;儒教转型与文化新命[D];北京大学;2011年

6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继林;民间话语与五四新诗[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潘祥超;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明;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惠萍;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D];河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秀珍;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其炫;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璞;从“改造国民性”看中国近代社会思潮对中国近代音乐文化的渗透[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4 张军;中国近代科学观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游;国难与国庆[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静;李大钊的宗教社会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戈;近代中国早期留日学生群体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楠;李大钊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群;李大钊人格教育思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继安;马克思主义对中华民族精神塑造的历史考察和现实意义[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世丽,黄红平;浅析五四时期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特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石川祯浩 ,王捷;五四时期李大钊的思想与茅原华山、陈溥贤[J];文史哲;1993年05期

3 吴汉全;王忠萍;;李大钊与中国经济史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姜术俊;论五四时期李大钊对西方先进文化的选择与启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5 杨金鑫;论李大钊对孔子的批判[J];史学月刊;1984年01期

6 吴汉全;试论李大钊的马克思主义文学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黄兴涛,刘辉;五四时期的废娼运动初探[J];史学月刊;1992年03期

8 马昭;五四时期新文学方向的开拓者——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探析[J];世纪桥;2003年01期

9 王先俊;;五四时期李大钊的社会改造思想[J];学习与探索;2009年03期

10 梁柱;五四时期民主与科学内涵的演进[J];党的文献;199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萧超然;;李大钊与北京大学[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2 石川祯浩;王捷;;五四时期李大钊的思想与茅原华山、陈溥贤[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3 谭双泉;曾静;;略论李大钊早期道德观[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4 王元周;;李大钊“少年中国”主义的形成与转变[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5 王世儒;;李大钊与毛泽东[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6 黄明彦;;李大钊与瞿秋白[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孙希磊;;李大钊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吸收与批判[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8 侯且岸;;李大钊民彝思想与中国近代民主政治建设[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9 张大民;;李大钊教育思想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赵万钧;;浅论李大钊的社会主义经济思想[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大钊[N];人民日报;2005年

2 记者 赵荣君;弘扬李大钊精神 践行科学发展观[N];天津日报;2009年

3 韩一德;传记须以历史为根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秦杰;《少年中国》与李大钊[N];中国商报;2004年

5 记者 白云水;“万侨助万村活动”走进李大钊故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6 冯铁金 丰南区委党校原副校长;《中国共产党宣言》应出自李大钊手笔[N];唐山劳动日报;2009年

7 记者 刘健 洪明;弘扬革命先辈崇高精神 推动天津又好又快发展[N];天津政法报;2009年

8 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 朱文通;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N];人民日报;2011年

9 欧阳逸冰;“寻找”的意味[N];人民日报;2011年

10 ;李大钊纪念馆[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文联;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永春;《少年中国》与五四时期社会思潮[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杨丽娟;20世纪上半期中国的“苏俄通讯”研究[D];扬州大学;2013年

4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继才;论中国近代的联邦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文彬;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与中国知识界的反应[D];复旦大学;2006年

7 陈桂香;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张黎敏;《时事新报·学灯》:文化传播与文学生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新亮;后五四时期中西医汇通学派《伤寒论》解释的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张小平;李大钊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海燕;五四时期新型知识分子的女权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2 范晓娟;论五四时期实用主义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3 刘心力;新潮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侯瑞锐;五四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高羽;“五四”时期资产阶级女子教育观探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杨树国;略论傅斯年五四时期的文学思想[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7 平保兴;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全健;五四时期胡适妇女解放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华晓书;五四时期陈独秀政治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唐巧天;五四时期与三十年代中西文化论战中关于西化论的比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943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43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4b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