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弱势地位的伦理审视
本文选题:新生代农民工 + 城乡一体化 ; 参考:《学术交流》2014年03期
【摘要】:"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凸显了城乡平等的价值取向。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崛起的社会阶层,已经成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主体力量。然而,由于社会制度设计偏颇、道德关怀缺失、主体发展能力薄弱,使其成为生活低质、政治影响微弱、文化生活单调、社会资本匮乏的弱势群体。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应加强对这一阶层的价值认同,积极实现制度设计的公正性,构建以尊重和友爱为基础的社会道德环境,提高他们的现代性素质,从而为其生存与发展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伦理环境。
[Abstract]:"Let the peasants participate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equally and share the fruits of modernization", which highlights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quality. As a newly rising social stratum,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force in promoting modernization. However, due to the biased design of social system, the lack of moral care and the weak development ability of the subject, it has become a weak group with low quality of life, weak political influence, monotonous cultural life and lack of social capital. To promote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value identity of this stratum, actively realize the fairness of the system design, construct a social moral environment based on respect and fraternity, and improve their modernity quality. In order to create a fair and just social ethical environment for it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思政部;
【基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体面劳动’伦理视角下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劳动研究”(13C034)
【分类号】:D412.6;B82-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白小瑜;;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梁德友;傅瑞林;;论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中的人道主义原则[J];学理论;2009年3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军;;流行病防控的伦理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2 张志勇;;人与制度关系的哲学研究综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张君平;;罗尔斯正义论体系的三元结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4 孙强;杨秋军;;党内潜规则的实质辨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5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6 赵芳春;;论我国税法的价值选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7 颜运秋;陈健誉;;集体合同纠纷与公益诉讼[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8 伏创宇;;论公务员不服从违法命令的若干问题[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9 陈宏光;;新时期法治思想的创新与发展——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法治思想[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10 郑强;;缩小贫富差距与构建和谐社会[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全林;;坚持科学发展观,正视大学发展创新的代价[A];安徽省第五届“兴皖之光”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交叉学科卷)[C];2005年
2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高峰;;社会秩序何以可能?——基于存在论的研究视角[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危机预警预控管理系统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李阳;;我国检察官职业道德建设之应然路径与实然选择——以制度建设和检察文化建设为视角[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白云;;和谐社会下我国公民法治精神的培育[A];创新思想·科学发展·构建和谐——黑龙江省首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08年
6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张燕;;异种角膜移植的伦理考量[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田翠琴;赵乃诗;;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管理的核心理念[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9 周晓;洪亮平;;“再城镇化背景”下城市更新创新方法初探——基于广东省“三旧改造”规划的辩证思考[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李光辉;;伦理视野下的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晋入勤;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法律制度创新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5 周秋君;中国与欧盟:一种集体身份动态系统的建构主义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龙耀;国家保障与社会支持:中国高校学生生存路径研究[D];南京大学;2010年
8 顾远飞;市场化环境下的大学运行逻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阮晓毅;我国柑橘产业化中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董芳芳;湖北省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胡纯;基于社区发展的农村劳动力教育培训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陈姝媛;再犯罪人员特殊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责任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丽;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的公正问题探讨[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曾焕平;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教育公平的实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8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9 张磊;我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10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鲁洁;人对人的理解:道德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当代转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0年07期
2 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001年03期
3 翟学伟;社会流动与关系信任——也论关系强度与农民工的求职策略[J];社会学研究;2003年01期
4 曹子玮;农民工的再建构社会网与网内资源流向[J];社会学研究;2003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雅锟;;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研究综述[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年07期
2 李海峰;;对实验动物伦理关怀的思考[J];绿色科技;2011年04期
3 吴成钢;金明华;;弱势群体的伦理生态问题及其对策[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李三虎;;纳米技术的伦理意义考量[J];科学文化评论;2006年02期
5 王文琴;;伦理关怀:产品人性化设计解读[J];滁州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皮湘林;;老年闲暇的伦理关怀[J];伦理学研究;2010年05期
7 罗建文;余杰;廖加林;;对弱势群体问题的伦理探索[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孟凡平;;伦理关怀:弱势群体问题的现代视角[J];齐鲁学刊;2006年06期
9 蒋福明;刘爱国;;自然价值论:一个伦理的视角[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陈俊;;基因技术与伦理关怀:保持必要的张力[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卢肖文;;构建和谐社区需注重伦理关怀[A];社会进步与人文素养——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6年
2 张多来;蒋福明;蒋娜;;伦理关怀:老年护理伦理学问题提出[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姚国宏;;论葛兰西的知识道德集团理论及现实意义[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4 曾建平;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李敏;;环境美德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的德性伦理建构[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佚名;;水利工程的生态伦理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赵继伦;在伦理关怀中构建和谐社会[N];吉林日报;2005年
2 张萃萍;行政道德要有制度的伦理关怀[N];学习时报;2007年
3 本报评论员;新征程 新事业[N];海南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2 杨寄荣;发展的伦理向度[D];复旦大学;2010年
3 张敏;论生态伦理学的生态—整体论进路[D];吉林大学;2008年
4 周文文;伦理 理性 自由[D];复旦大学;2005年
5 张春美;基因不能做什么——现代基因技术的伦理思考[D];复旦大学;2003年
6 尹建新;儿童国际收养伦理关怀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孟凡平;伦理学视野中的社会弱者[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2 黄渭波;阿马蒂亚·森发展观的伦理学诠释[D];苏州大学;2005年
3 毛小林;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的伦理审视[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杨秋艳;建构和谐社会与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樊雅丽;关于社会弱势群体问题的伦理反思[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王娟;论对弱势群体的伦理关怀[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高群;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道德建设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8 李洁;当前我国“剩女”现象的伦理审视[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酒海泉;网络技术的社会伦理问题探析[D];吉林大学;2008年
10 王晓峰;农村老年弱势群体伦理关怀问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43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43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