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姓名的伦理意蕴

发布时间:2018-05-28 00:05

  本文选题:姓名 + 伦理 ; 参考:《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姓名作为古老的社会文化现象,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姓名反映了个体与家庭伦理实体的伦理关系,是家庭伦理精神的体现。近年来,人们对姓名的随意使用和更改,表现出对姓名伦理认同的缺失和道德自由的彰显,其深层原因是家庭伦理精神之式微、伦理——道德生态链的断裂。通过家庭的伦理回归、建立伦理与道德的价值生态,才能实现对姓名的伦理认同和回归。
[Abstract]:Name, as an ancient social and cultural phenomenon, has rich ethical implications. Name reflects the et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and family ethical entity and is the embodiment of family ethical spirit. In recent years, the random use and change of names show the lack of ethical identity and moral freedom. The deep reasons are the decline of family ethical spirit and the breakage of ethics-moral ecological chain. Only through the return of family ethic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value ecology of ethics and morality can the ethical identity and return of names be realized.
【作者单位】: 南京邮电大学;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2-0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泉根;;中国姓氏的当代形态[J];寻根;2006年02期

2 樊浩;人伦坐标与伦理秩序[J];学术研究;1998年01期

3 樊浩;;“伦理”—“道德”的历史哲学形态[J];学习与探索;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华;客观真实是诉讼证明的终极目标——诉讼证明标准之理性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4期

2 顾承卫;杨小明;;为功利主义辩[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3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4 唐青才;朱德全;;主体间性哲学视角下的德育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5 周云水;;从《礼仪问答写卷》看吐蕃伦理文化与儒家伦理的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6 赵天宝;;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刍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7 韩轶;;西方国家的刑罚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刑罚目的界定的启示——兼论惩罚犯罪应界定为我国刑罚目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8 周世中;;西方法的合理性思想的演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9 李学宽;郭志远;;反传闻规则对我国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10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长军;;财产理论与建构和谐社会[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2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4 杜早华;;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道德危机——从自律与他律的平衡看[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田海平;;宪政伦理的问题意识与政治担当[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6 邹平林;杜早华;;在私人道德与制度伦理之间——“小悦悦事件”带来的伦理反思[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赵一强;;契约和谐及其伦理实现[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王雷;;效率与激励视角下公民财产权与国家征收权的均衡——来自城市房屋征收个案的法与经济学分析[A];2005年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曲振涛;周方召;仲深;;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法经济学视角解读[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10 陈柳钦;;全球化视野下国家主权理论的演变与发展[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东平;近代中国监狱的感化教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俊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法律地位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刘卫先;后代人权利论批判[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7 朱新春;莱布尼茨自然有机论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8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映芹;制度理性与福利公正[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邵江婷;基于社区发展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范园园;我国行政程序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玉玉;论检察机关在行政公益诉讼中的原告资格[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邈;突发事件中紧急权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杨小强;对我国资格刑的分析与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笛;论道德义务不能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义务来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黄涵华;完善我国监外执行法律监督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宋利娜;先秦儒家农业观探析[D];郑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桂梅;现代家庭伦理精神建构的思考——兼论自由与责任[J];道德与文明;2004年02期

2 邓国文;于秀艳;;论舜帝家庭伦理精神的当代价值[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12期

3 王传峰;;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伦理认同[J];贵州民族研究;2010年03期

4 薛桂波;;全球化中的伦理认同与伦理冲突[J];道德与文明;2011年01期

5 付红梅;;传统与超越——现代离婚伦理的构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崔大华;;儒学的一种缺弱:私德与公德[J];文史哲;2006年01期

7 林少菊;;以人为本:现代家庭伦理体系的重构[J];船山学刊;2006年01期

8 樊浩;;伦理实体的诸形态及其内在的伦理—道德悖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9 李桂梅;冲突与融合——传统家庭伦理的现代转向及现代价值[J];道德与文明;2002年04期

10 樊浩;道德体系的人文之根与价值之始[J];人文杂志;2004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光明;旅蒙晋商家庭伦理精神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443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443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f1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