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伦理认同:学衡派与新文化派的伦理论争

发布时间:2018-05-29 09:14

  本文选题:伦理认同 + 学衡派 ; 参考:《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08期


【摘要】:一个完备的、被社会认同的伦理体系必须是伦理精神、伦理实体和伦理信仰三方面的合理性及其良性互动的结果。伦理精神建构的意义世界是伦理认同的基础,伦理实体使得伦理精神具有现实性,而伦理信仰则是伦理认同的信仰支持。"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学衡派和新文化派围绕这三方面展开的现代伦理建构的论争,实际上是关于伦理认同的论争。这场论争对中国现代伦理建构具有深远的影响。
[Abstract]:A complete and socially recognized ethical system must be the result of ethical spirit, ethical entity and ethical belief. The world of meaning constructed by ethical spirit is the basis of ethical identity. Ethical entity makes ethical spirit realistic, while ethical belief is supported by belief of ethical identity. " In the May 4th Movement, the controversy between the Xueheng School and the New Culture School around these three aspects is actually a debate on ethical identity. This controversy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ethics in China.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分类号】:B82-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徐嘉;;自由:近代中国伦理启蒙的标志性理念[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樊浩;伦理精神与宗教境界[J];孔子研究;1997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范兆飞;何方昱;何益忠;;一年来若干学术问题讨论综述(历史学)[J];学术月刊;2009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晓利;徐光启农业哲学思想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许庆玲;试论孝观念向封建孝道的转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韩春平;周代祭祀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帆;“学衡派”与新文化倡导者的异中之同[J];哈尔滨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2 高玉;胡适白话文理论新评——从胡适与“学衡派”的分野入手[J];学术研究;2001年10期

3 张贺敏;学衡派研究述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04期

4 余玲玲;关于“学衡”诸问题之争[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罗惠缙,阳耀芳;学衡派的文学批评[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韩星;学衡派对儒学的现代诠释和转换[J];唐都学刊;2003年02期

7 高玉;论胡适与“学衡派”在文化建设观念上的分野[J];求是学刊;2004年01期

8 蒋书丽;学衡派的道德价值[J];书屋;2004年11期

9 李相银;批评的错位——兼论学衡派的文化重构理想[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乐黛云;世界文化语境中的学衡派[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马建高;;也论学衡派的“昌明国粹,融化新知”[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2 王法周;;学衡派的政治理念与道德理想主义[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6条

1 赵树好 武吉庆;学衡派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报;2004年

2 赵树好 武吉庆;学衡派研究的新成果[N];光明日报;2004年

3 洛阳师范学院 张宝明;对峙的意义:学衡派与新青年派文化论争再回眸[N];光明日报;2010年

4 眉睫;梅光迪与新文化运动[N];中华读书报;2013年

5 周云 魏光成;《梅光迪文存》的学术价值[N];中华读书报;2011年

6 眉睫;梅光迪在哈佛大学的学位与职称[N];中华读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霁;学术网络、知识传播中的文学译介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会力;重论学衡派与新文化运动之关系[D];暨南大学;2009年

2 樊东宁;学衡派文学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王珏荣;论学衡派的中西文化观[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磊;学衡派的精英主义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1年

5 李晓惠;反思科学主义:学衡派文艺思想述论[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6 董妙妙;“学衡派”的治学路向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7 文基梅;学衡派对儒家传统的坚守[D];西北大学;2003年

8 刘婕;重估《学衡》[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徐颖;学衡之“准星”[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冬红;学衡派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503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503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41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