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教社会与文化进化
本文选题:文化进化 + 礼教 ; 参考:《经济研究参考》2013年34期
【摘要】:正中国传统社会之国家治理、社会管理其核心即为"礼",以至于经过儒家的不断倡导和统治者的大力推进,"礼"被尊之为"礼教"。礼教既不同于宗教形式,也无法律的名义,是一种道德哲学,它是伦理与政治的产物。历经2000多年的演进,礼教架构了整个中国的价值体系,架构了整个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循之以"礼",尊之以"礼",可以说礼教已成为中国无形中的"国教"。礼——在中国农耕自然经济传统社会,构建了一种国家管理、社会运行的基本"秩序"。由此,中国社会也可称之为"礼教社会"。"礼"之于中国,实为国家政权运行、交接,中央
[Abstract]: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e core of social management is "propriety", so that through the continuous advocacy of Confucianism and the vigorous promotion of rulers, "propriety" is respected as "ritual education". Etiquette is a kind of moral philosophy,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religious form and has no law. It is the product of ethics and politics. After more than 2000 years of evolution, etiquette and education have constructed the value system of the whole China, constructed the moral standard of the whole Chinese society, followed by "propriety" and respected it with "propriety", which can be said to have become the invisible "state religion" in China.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of natural economy of farming in China, a basic "order" of state management and social oper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Therefore, Chinese society can also be called "the society of etiquette and education". " Ritual "in China, it is the operation of state power, the transfer of power, and the central government."
【作者单位】: 中国财税博物馆;
【分类号】:B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龙菲;文化进化学提要——有关人与文化的再度思考[J];兰州学刊;1987年02期
2 赵庆杰;刘曙辉;;现代性社会的伦理命运与道德困境[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3 赵庆杰;;现代性社会的伦理命运与道德困境[J];道德与文明;2008年04期
4 王书云,胡伟,王淑洁;孔子情感教育[J];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徐少锦;《国语》、《左传》中的家庭道德教育及其现代价值[J];铁道师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年05期
6 郑慧子;生态伦理的文化进化基础[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7期
7 田海平;走出现代性经济伦理困境[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03期
8 张彭松;王雪冬;;个人主义及其文化困境[J];天中学刊;2006年01期
9 周福岩;;传统道德惯习与现代性之间的张力[J];社会科学辑刊;2006年04期
10 陈庆超;;德性的式微与回归[J];道德与文明;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谦;;孔子孝道理论的现代性——孔子孝道理论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与价值[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崔宜明;;道德哲学之重建——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型与伦理变革[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3 黄力之;;从当前中国社会思潮看转型期的价值冲突[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4 刘书善;魏焕成;;道德的困惑和道德教育方式的改造[A];中国煤炭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文集[C];2001年
5 戴兆国;;儒家仁道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李燕;;现代诚信制度建构的社会人文精神[A];人学与现代化——全国第五届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刘长林;;以道德代宗教与伦理本位社会的和谐——梁漱溟论中国文化要义的解读[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8 魏彦彦;;中国孝文化的发展轨迹与作用[A];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2003年度优秀论文集[C];2003年
9 缪建东;;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家庭道德教育[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10 王玉侠;;替代性道德根源的重建——泰勒的自我认同观[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钧;人文学者“为生民立命”的人间情怀[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马小红;中国传统社会礼与法的借鉴[N];学习时报;2002年
3 张践;儒家的“德治”与“礼治”[N];光明日报;2001年
4 肖自强 渠敬东 姚福燕;涂尔干的现代性主题:道德个人主义与法团公共性[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5 金泽;宗教与民族的互动关系[N];中国民族报;2005年
6 陈忠;发展伦理学的基本问题与发达地区的社会责任[N];光明日报;2007年
7 李景林 整理 阮帆;孔子“忠恕”符合现代精神[N];北京科技报;2005年
8 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 向欣;建设鼓励诚信、惩戒失信的社会信用体系[N];光明日报;2007年
9 王志远;“快三步”与“慢半拍”[N];解放日报;2008年
10 苏州大学哲学系 陈忠;社会团结:实现发展与应对灾难的伦理选择[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yN峗;西方德性伦理传统批判[D];中南大学;2008年
2 康宇;儒家美德与当代社会[D];黑龙江大学;2007年
3 刘建荣;当代中国农民道德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铁芳;生命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夫伟;迷失与追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6 薛勇民;环境伦理学的后现代诠释[D];山西大学;2004年
7 赖志凌;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伦理特质[D];复旦大学;2004年
8 余维武;冲突与和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王露璐;乡村经济伦理的苏南图像[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天晓;自然价值的重估与诗意的栖居[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雷;现代社会中的信任危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2 史育华;论道义论的内在根据和实践价值[D];西北大学;2008年
3 张晓芳;论当代中国公共知识分子的伦理精神[D];苏州大学;2007年
4 李骅;论怨恨[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梁虹;隐私问题的伦理审视[D];中南大学;2006年
6 冉小平;社会契约与制度正义[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熊伶俐;弗莱彻境遇伦理学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8 曹仁海;论道家道教生态伦理思想对当代生态哲学的启示[D];浙江大学;2007年
9 薛秀娟;论道德代理人及其义务[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皮兰娇;现代道德困境与德性重建[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539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539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