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尔斯正义之学的嬗变——从安德森的批判谈起
本文选题:罗尔斯 + 正义 ; 参考:《伦理学研究》2014年03期
【摘要】:自《正义论》至《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约翰·罗尔斯以其毕生所学构筑起来的正义之学发生着嬗变。左翼评论家佩里·安德森指出,罗氏哲学陷入了悖论,是因为其在推理逻辑上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随着罗尔斯不同作品对正义之学的修正,其思想出现了前后矛盾,背后的根源是罗尔斯在学术参考范围、思想时代性和资产阶级世界观方面的局限性。但回到罗尔斯正义之学的起点,可以发现,与以功利主义者为代表的因果论者大有不同,像罗尔斯这样的道义论和德性论者坚持,个人行动和组织社会基本结构的出发点,不是其带来的功利的结果,而是道义上需坚持的价值和原则,是这个社会结构所能培养起来的公民的美德。
[Abstract]:From the Theory of Justice to the New Theory of Justice as a Fair, John Rawls's theory of justice, which he has learned all his life, has changed. Perry Anderson, a left-wing critic, points out that Roche's philosophy has fallen into a paradox because it has made a circular argument in its reasoning logic. With the revision of Rawls' different works to the study of justice, 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in his thinking. The root of this is Rawls' limitation in academic reference, ideological epochal and bourgeois worldview. But returning to the starting point of Rawls' theory of justice, we can see that there is a grea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tilitarian causalism and the deontic and moral theorists such as Rawls, who insist on the starting point of individual action and the basic structure of organized society. It is not the result of utilitarianism, but the moral values and principles that this social structure can cultivate as a civic virtue.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B712.5;B82-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芳春;;论我国税法的价值选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2 余筱瑶;;三大法学流派存在的意义[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3期
3 王立峰;;论法治型政府的构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4 刘倩;刘娟;;古代“清官”概念要义探析[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房亚明;王晓先;谭丽;;论突发性公害危机中国家对公民的义务[J];长白学刊;2006年06期
6 蒋洁,王海洁;国际私法统一化运动之先导:国家与正义理论思潮[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01期
7 丁玮;社会学法学思想探研[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8 王亚明;;司法执行模式的变革:类型、特点及影响[J];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9 方宁;沈晓蕾;;后现代法学的建构性维度研究[J];研究生法学;2002年03期
10 王春娣;论反垄断法立法的价值取向──兼析微软讼案[J];当代法学;200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杜月秋;;从依法审判到案结事了——对当下中国实用主义司法哲学观的审视[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健;论法官的主体性[D];复旦大学;2011年
3 胡元聪;外部性问题解决的经济法进路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4 周敏;中国参政、就业政策中的性别平等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振亮;大众传播传者社会权利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余亚梅;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D];复旦大学;2011年
7 韩成军;检察权配置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8 肖丹;卢梭政府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杨震;法价值哲学导论[D];黑龙江大学;2001年
10 赵静;司法判词的表达与实践——以古代判词为中心[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振球;刑事搜查扣押司法审查制度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韩国鹏;中国“亲亲相隐”制度及其现代立法思考[D];山东大学;2010年
3 来蕾蕾;理想与现实的悖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韩涛;凯尔森的法律效力理论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淑君;论亲隐制度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的重构[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6 刘妍;我国立法主体缺陷及其立法体制改进的政治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飞飞;妇女经济地位平等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杨擎;哈特的司法解释理论研究[D];海南大学;2011年
9 王罡;效率违约理论在我国司法审判中的应用[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张玉婷;论司法判决中的法律解释[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海波;正义与正义观的哲学理解[J];教学与研究;1997年08期
2 杨伟清;;罗尔斯正义理论中正当优先于善的三种模式[J];哲学动态;2007年05期
3 李先桃;;亚里士多德:社群主义理论的源头——论亚里士多德哲学对社群主义的影响[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02期
4 仝彬;;国内亚里士多德政治思想研究综述与展望[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王世斌;;马克思的正义观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探析[J];理论界;2006年08期
6 彭诚信;罗尔斯和诺齐克正义理论导读——兼谈现代哲学研究的理论困境与思维转型[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5年03期
7 孙文恺;;亚里士多德正义分类理论的知识考古[J];金陵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8 李迪;;读《理想国》关于柏拉图正义观的思考[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年09期
9 杨豹;;荀子视野中的社会正义[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张连朋;;浅析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J];法制与社会;2010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彭鹏;;制度创新:正义之维与人性之基[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2 彭鹏;;制度创新:正义之维与人性之基[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霍耐特;马克;谢静;;从为承认而斗争到多元正义构想——阿克塞尔·霍耐特访谈录[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4 林晖;;自我所有:G.A.柯亨的康德论证[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袁久红;历史主义与正义理论的科学构建[N];光明日报;2002年
2 莫雷 南开大学哲学系;政治哲学发展与唯物史观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胡云峰;霍耐特承认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2 涂良川;论马克思的正义观[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美玲;孟子正义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姚得峰;平等的正义—罗尔斯正义理论新探[D];吉林大学;2007年
3 江浩;论休谟正义理论中的许诺问题[D];复旦大学;2010年
4 白晓明;柏拉图正义理论的探究[D];湖北大学;2013年
5 满亮;关于柏拉图正义理念的伦理思考[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卓妍;从为承认而斗争到多元正义构想[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张德全;柏拉图城邦学说与马克思国家学说之比较[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本祥;关乎制度正当性的马克思与罗尔斯正义观比较[D];合肥工业大学;2009年
9 彭维;论罗尔斯“正义观”的哲学基础及其现代启示[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韩英丽;浅析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思想[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683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68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