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伦理文化的“物化”与精神生活的失落

发布时间:2018-06-03 01:24

  本文选题:伦理文化 + 物化 ; 参考:《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3年05期


【摘要】:现代伦理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理性主义。它使以情感关系为根基建立的集体型、情感型的伦理文化被以利益关系为中心的个体型、契约型的伦理文化所取代。物与物之间的抽象利益关系统治着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所以对那个剥离了人类生活具体语境的抽象伦理的批判构成了现代伦理学自我反思的重要内容。伦理文化的物化使现代人不得不独立经营并操劳于复杂的世俗伦理之中。现代人若想重新照亮人类的精神世界,就必须在追求自我利益的同时建构一种相互承认的社会伦理关系。
[Abstract]:Rationalism is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modern ethics. It makes the collective type, which is based on the emotional relationship, and the emotional ethical culture is replaced by the individual type with the interest relation as the center, and the ethical culture with the contract type with the interest relation as the center. The abstract interes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ings dominates the eth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so the criticism of abstract ethics, which separates the concrete context of human life, constitute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self-reflection in modern ethics. The materialization of ethical culture forced modern people to operate independently and toil in complex secular ethics. If modern people want to re-illuminate the spiritual world of human beings, they must construct a mutually recognized social ethical relationship while pursuing their own interests.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与精神生活的现代性处境及其问题研究”(编号:12BZX010)
【分类号】:B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良奇;;从功利维度看商业经营者的伦理决策[J];道德与文明;2011年04期

2 龚群;;现代伦理的变奏:交互主体伦理与人的物化[J];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06期

3 王露璐;;社会转型期的中国乡土伦理研究及其方法[J];哲学研究;2007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庆瑜;;论分配关系的税法调整机制及其完善[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2 孙艳;德育模式:从"控制封闭型"到"自主开放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潘善斌;论惩罚性赔偿制度[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李银慧;;从教育哲学视角窥探教师职业幸福[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徐晓宁;;大学生幸福观误区及教育路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6 闫春梅;;教育关注儿童可能生活[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7 吴时红;;康德“崇高论”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周云,彭光芒;人际传播中的信息交换与利益实现[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谢宁;;试论教育回归生活的本质[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10 张丽文;;论福柯身体理论之逾越性[J];长城;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吴永远;;中小学校长职业幸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以浙江省平阳县为个案[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2 刘泱育;;新闻事件“原因分析”的历史检视[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田兴国;;水浒忠┕壅逡閇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4 冯振环;王莉娜;冯领香;;京津冀都市圈脆弱性水平差异的致因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论文集[C];2012年

5 辛世俊;;试论“以文化人”的问题与对策[A];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第十四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6 马庆;;对“正当优先于善”的分析[A];文化复兴:人文学科的前沿思考——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届学术年会文集(2012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黄达安;超越工作至上的世界[D];吉林大学;2011年

4 宫瑜;交往理性与道德共识[D];吉林大学;2011年

5 魏筠;生活意义: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寻求[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杜芳芳;从行政控制到专业引领[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尹伟;道德量化评价的反思与超越[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红岩;魏晋南北朝困厄文人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亢雄;基于伦理与心理视角的旅游者幸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方新文;对话德育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进强;当代中学生的幸福教育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蔚;网络游戏的道德环境建设之思考[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3 冯香;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梁琳;中小学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万言明;杜威教育哲学的现实审视[D];河南大学;2011年

6 谢丽娜;探究学习中“学生自由”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郭晓林;交往德性论[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思文;惩罚性赔偿制度的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宫晨娟;剑走偏锋的“法律道德必然联系论”[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10 蒋红群;爱抚伦理学——从齐格蒙特·鲍曼对爱的关系的阐释考察其伦理思想[D];南京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万俊人;道德谱系与知识镜像[J];读书;2004年04期

2 杨善华,孙飞宇;作为意义探究的深度访谈[J];社会学研究;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呈先;王建锋;;发展和创新阈境下的民族伦理文化[J];前沿;2008年03期

2 谭必友;理性之上的文化关爱——读郑英杰《文化的伦理剖析:湘西伦理文化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3 肖雪慧;作为伦理文化价值核心的人道主义[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4 李敏;伦理文化与商品价值[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5 夏澍耘;;三峡伦理文化断想[J];三峡文化研究;2004年00期

6 夏澍耘;三峡伦理文化研究引论[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郑镇;;探索中国伦理文化发展的规律——评王岗峰、张玲枣的《中国伦理文化和社会发展》[J];政协天地;2004年04期

8 周建华;市场经济运作中的伦理文化效力及其实现[J];求索;2005年03期

9 杨明;;伦理文化视角中的宗教[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4期

10 朱绍侯;;伦理文化浅议[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薛有志;彭华伟;饶R,

本文编号:19709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709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7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