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主义伦理精神形态及其中国意义
本文选题:情理主义 + 伦理世界 ; 参考:《中州学刊》2014年06期
【摘要】:中国情理主义之所以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传统,不仅在于契合了中国血缘文化的文明路径,而且其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建构了一套"伦理世界—道德世界—生活世界"内在有机统一的伦理精神体系,为中国人遭遇的生命困境提供了解释系统和超越之路:从血缘关系出发的"伦理世界"为生命的安顿提供了伦理支撑;以性情论为人性预设的"道德世界"为个体生命追求"乐"的精神境界提供了精神动力;情理精神在"生活世界"的渗透培育了独特的中华民族精神,即宽和融通的中庸精神、以血缘亲情为源头的仁爱精神以及刚健进取、知足常乐并行的乐观精神。尽管中国情理精神传统与中国现代化过程存在矛盾和冲突,但是它所展现的契合人的生命生活的价值真理在现代社会中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
[Abstract]:The reason why Chinese rationalis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radi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s not only because it fits in with the path of civilization of Chinese consanguinity.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t constructs a set of ethical spirit system of "ethics world, moral world and life world". It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system and a way of transcendence for the plight of life encountered by the Chinese: the ethical world based on the consanguinity provides the ethical support for the settlement of life; The moral world, which presupposes the human nature with the theory of temperament, provides the spiritual power for the individual life to pursue the spiritual realm of "joy", and the permeation of the rational spirit in the "life world" cultivates the uniqu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that is, the spirit of the moderate mean, which is broad and harmonious. Kinship and kinship as the source of the spirit of benevolence and vigorous enterprising, contentment and happiness parallel optimism. Although there ar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between the tradition of Chinese rational spirit and the process of China's modernization, the value truth which is in accord with the life and life of human beings still has fresh vitality in modern society.
【作者单位】: 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先秦儒家情理主义道德哲学形态研究》(11CZX065) 国家重大招标课题《现代社会诸伦理形态研究》(10AZX004)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东方朔;马克思论商品经济的伦理精神[J];道德与文明;1989年01期
2 田志文;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及其价值取向[J];唯实;2005年02期
3 章秉纯,陈杰;传统文化中审美意识与伦理精神的统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5期
4 赵庆杰;伦理学方法的超越——《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评介[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5 樊和平;;道德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体系[J];哲学研究;2005年11期
6 黄瑞英;;道德信仰的哲学基础[J];齐鲁学刊;2007年05期
7 陈创生;;论市民社会伦理精神范式[J];岭南学刊;2010年06期
8 樊浩;《四书》伦理精神与民族道德现代化道路的选择[J];道德与文明;1988年06期
9 杨国荣,方旭东;历史·理论·现实──评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J];学术界;1998年01期
10 段治乾;伦理精神的培育是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灿新;;孔子思想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2 汤建荣;;市场经济与诚信道德和制度伦理的重建[A];孔学研究(第十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杨楹;;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伦理旨趣[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4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樊浩;;耻感的道德哲学意义[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6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艳;;伦理学的对象与使命——兼论道德教育的目的[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田秀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责任伦理精神[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徐少锦;;当代中国水伦理初探[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爱华;简论科学伦理精神[N];光明日报;2004年
2 樊浩;和谐伦理的道德辩证法[N];光明日报;2005年
3 安徽师范大学 刘桂荣;敬畏伦理的传统与现实意义[N];安徽日报;2008年
4 张赐琪;思维的花朵为何失去了思维?[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娱乐文化中的伦理精神[N];社会科学报;2007年
6 本版编辑邋郭梨华 张立文 张丽珠 (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刘又铭;海峡两岸学者笔谈《中华伦理范畴》[N];光明日报;2008年
7 张琼;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N];光明日报;2005年
8 苏州大学哲学系 李兰芬;《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简介[N];光明日报;2009年
9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秦德君;伦理精神与制度理性[N];深圳特区报;2010年
10 刘雪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害伦理文化[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炜;生态文明时代的伦理精神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2 许敏;道德教育的人文本性[D];东南大学;2005年
3 庞晋伟;崇善的大学[D];东南大学;2006年
4 施祖军;商业之魂[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汪怀君;人伦背景下的交往伦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赵庆杰;家庭与伦理[D];东南大学;2005年
7 谢金林;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李亮学;信用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龚正伟;当代中国体育伦理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大红;儒商伦理与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传玲;论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现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周玮;论中国企业伦理精神的构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邓纯余;我国市场经济的伦理性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冰;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精神[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张勇;儒家“和”伦理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晓蓉;当代公民教育的伦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丽红;生产伦理: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支撑[D];中南大学;2002年
8 王潇;《诗经》中的伦理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苗苗;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伦理基础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玉翠;经济制度伦理探析[D];新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718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71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