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社会女德构建的价值向度
本文选题:传统女德 + 宗法制度 ; 参考:《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摘要】:中国传统社会女德构建既是封建宗法制度的要求,又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产物。在这种漫长的道德构建和社会固化过程中,封建宗法制度是构建的价值根据,角色固化和身份认同是构建的价值范式,依附性人格塑造是构建之价值主旨。其中,知行合一、奖惩结合、教化规劝兼施是范式的重要内容,森严的家庭规范奠定女德人格塑造的无我品格基础,纯化的生活环境强化女德人格塑造的单向价值判断。正是这种权威而高效的女德系统,塑造了传统中国女性的道德形象。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female morality in Chinese traditional society is not only the requirement of feudal patriarchal system, but also the product of feudal patriarchal system. In this long process of moral construction and social solidification, feudal patriarchal system is the value basis of construction, role solidification and identity is the value paradigm of construction, and dependent personality is the value theme of construction. Among them, the combination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reward and punishment, enlightenment and exhortation are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e paradigm. The strict family norms lay the foundation of the female moral personality, and the purified living environment strengthens the unidirectional value judgment of the female moral personality. It is this authoritative and efficient system of female morality that shapes the moral ima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women.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当代中国女性美德建设研究”(11JJD720010)
【分类号】:B8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娜;谁是玩偶——再读《玩偶之家》[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2 杨雪云;;女性的网络表达模式及其社会学解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3 戴媛;;撑起一片天空——《磨砺》之女性主义解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4 彭珍珠;;《尤利西斯》与社会性别[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刘昀;;徘徊在理智与情感间的女性主义者——从小说《爱玛》看奥斯丁的矛盾心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6 杨六荣;;走出房间意象的女性漂泊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赵静;;重返伊甸园——《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中对工业文明的批判与人性的复归之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8 童珊;;论《两都赋》政治实用性与审美艺术性的融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9 李娜;;“在路上:何处是归途?”——反思中国现代女性文学写作[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10 左文娟;;媒介中女性形象的偏见描述和尴尬定位——由一位母亲致媒体的公开信引发的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珊珊;;绝望中的希望——浅析萧红短篇小说《手》[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六[C];2009年
2 凌静;;潮汕女村官参政过程、特点和困难研究[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3 方珏;;主奴关系与承认——论女性主义哲学的辩证方法[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李萍;;当前我国农村离婚率趋高的社会学分析[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徐明宏;;夫妻同悦的理想与现实——论女性的性和家庭角色的转向[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张志华;张文;吴节;;产品的女性化隐喻设计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07年
8 唐友东;;责任与愉悦——从《蝴蝶君》看东西方“性伦理”观差异[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十辑)[C];2012年
9 罗婧;;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城中村流动人口居住特征研究——以昆明城北小窑村为例[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6.住房建设与社区规划)[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玲;我国竞技体育女性参与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迪;清乾隆朝内府书画收藏[D];南开大学;2010年
5 傅建安;20世纪中国文学都市“巫女”形象论[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肖曼琼;翻译家卞之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李军;想象性书写与边缘性阅读[D];吉林大学;2011年
8 袁梅;中国古代神话中智慧导师阿尼玛原型及其承传移位[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9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张文诺;文学大众化与解放区小说[D];兰州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李岩;跋涉在路上—女性视域下的李少红影视剧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丽;论奥斯丁笔下的中老年女性人物[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沈敏;20世纪60年代至今美国电影中的女性主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李追坤;杨必译本《名利场》中的女性主义翻译表现及其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吕莹莹;论毛姆的自由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凤仪;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调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樊秀秀;译者的性别身份[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班晓宇;《时尚》杂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黄维;论《紫颜色》中同性爱的拯救力量[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巴永贵;;从社会制度解读传统家训的萌芽、产生和发展[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2 赖换初;;传统尊卑观念的重新审视[J];云梦学刊;2011年03期
3 吴凡明;;西周孝之为孝礼的规定性[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夏湘远;;论“孝”的政治伦理意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5 曾凡贞;;论中国传统家训的起源、特征及其现代意义[J];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张文胜;宗法思想与中国传统伦理化法律[J];江淮论坛;2004年03期
7 张继良;试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与宗法制度对政治伦理思想的影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3期
8 刘宗棠;马芳;;透过春秋宗法制度下人伦网络探求孔子“仁”的含义[J];理论界;2006年08期
9 关健英;;文化传统视野下的中国古代德治主义[J];道德与文明;2011年01期
10 于建东;易永卿;;张载的家庭伦理思想及其影响[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张世浩;;论儒家在丧服制度上的孝思想[A];中国宝鸡张载关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冯天瑜;;宗法社会与文化的伦理型范式[A];时代与思潮(5)——文化传统辨证[C];1991年
3 罗家湘;;从铭文碑志看孝道的发展[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4 吾淳;;宋代:儒家伦理的普遍化何以可能[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吴灿新;;孔子思想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6 高汉声;;传统“孝”文化有建设现代道德情操基石的合理内核[A];江苏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选集(2000—2004)[C];2005年
7 许宁;;儒佛孝道之比较[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8 高汉声;;传统“孝”文化有建设现代道德情操基石的合理内核[A];探索中国特色养老之路——江苏2003·健康老龄化和养老模式文选[C];2003年
9 吴凡明;;先秦儒法忠孝观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丹丹;中国古代女训中的女德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2 许静;对关怀与性别二者关系的探讨[D];安徽大学;2013年
3 刘超瑾;韩非子非道德主义思想初探[D];南昌大学;2012年
4 吴瑕;后现代女权主义的伦理审视[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9766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76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