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义务观与亲子伦理精神的现代重建
本文选题:慈爱 + 孝爱 ; 参考:《兰州学刊》2014年07期
【摘要】:在传统社会中,孝慈精神是亲子伦理精神的核心内容。孝慈精神逻辑上主张权利与义务相统一,但事实上却重孝轻慈、表现为一种权利义务失衡的价值选择。在现代社会中,社会转型形成个人独立化趋势与家庭私人生活领域化趋势,而此两大趋势迫使人们排斥权利义务失衡的价值选择而追求权利和义务统一的价值信念,最终导致亲子伦理精神的现代危机。在亲子伦理精神的现代重建过程中,首先要确立法律层面权利义务观的基石地位,其次要重视道德层面权利义务观的提升功能,其三要慎用法律作为道德底线的强制权威。
[Abstract]: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filial piety spirit is the core content of parent-child ethical spirit. The spirit of filial piety logically advocates the unity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but in fact, it emphasizes filial piety and neglects kindness, which is manifested as a value choice of imbalance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In modern society,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forms the tendency of individual independence and the domain of family private life, and these two trends force people to reject the value choice of the imbalance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nd pursue the value belief of the unity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Finally, it leads to the modern crisis of the ethical spirit of parents and children. In the process of modern reconstruction of parent-child ethical spirit, we should first establish the cornerstone position of the concept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t the legal level, seco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promotion function of the concept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t the moral level, and thirdly, be careful to use the law as the compulsory authority of the moral bottom line.
【作者单位】: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分类号】:B8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东方朔;马克思论商品经济的伦理精神[J];道德与文明;1989年01期
2 田志文;市场经济的伦理精神及其价值取向[J];唯实;2005年02期
3 章秉纯,陈杰;传统文化中审美意识与伦理精神的统一[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5期
4 赵庆杰;伦理学方法的超越——《伦理精神的价值生态》评介[J];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02期
5 樊和平;;道德形而上学的方法论体系[J];哲学研究;2005年11期
6 黄瑞英;;道德信仰的哲学基础[J];齐鲁学刊;2007年05期
7 陈创生;;论市民社会伦理精神范式[J];岭南学刊;2010年06期
8 樊浩;《四书》伦理精神与民族道德现代化道路的选择[J];道德与文明;1988年06期
9 杨国荣,方旭东;历史·理论·现实──评樊浩《中国伦理精神的现代建构》[J];学术界;1998年01期
10 段治乾;伦理精神的培育是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灿新;;孔子思想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2 汤建荣;;市场经济与诚信道德和制度伦理的重建[A];孔学研究(第十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3 杨楹;;论马克思解放理论的伦理旨趣[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4 刘仁贵;;再论伦理与道德的关系[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樊浩;;耻感的道德哲学意义[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6 陈绪新;;“被迫现代性”与当代中国伦理精神重构——我们需要一种积极伦理学[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艳;;伦理学的对象与使命——兼论道德教育的目的[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8 田秀云;;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责任伦理精神[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兰辉耀;;庄子技术观的伦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徐少锦;;当代中国水伦理初探[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爱华;简论科学伦理精神[N];光明日报;2004年
2 樊浩;和谐伦理的道德辩证法[N];光明日报;2005年
3 安徽师范大学 刘桂荣;敬畏伦理的传统与现实意义[N];安徽日报;2008年
4 张赐琪;思维的花朵为何失去了思维?[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娱乐文化中的伦理精神[N];社会科学报;2007年
6 本版编辑邋郭梨华 张立文 张丽珠 (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 刘又铭;海峡两岸学者笔谈《中华伦理范畴》[N];光明日报;2008年
7 张琼;科学发展观的伦理意蕴[N];光明日报;2005年
8 苏州大学哲学系 李兰芬;《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精神哲学基础》简介[N];光明日报;2009年
9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秦德君;伦理精神与制度理性[N];深圳特区报;2010年
10 刘雪松;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灾害伦理文化[N];光明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炜;生态文明时代的伦理精神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2 许敏;道德教育的人文本性[D];东南大学;2005年
3 庞晋伟;崇善的大学[D];东南大学;2006年
4 施祖军;商业之魂[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汪怀君;人伦背景下的交往伦理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6 赵庆杰;家庭与伦理[D];东南大学;2005年
7 谢金林;公共政策的伦理基础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李亮学;信用伦理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龚正伟;当代中国体育伦理建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张大红;儒商伦理与现代中国企业家精神[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传玲;论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现代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周玮;论中国企业伦理精神的构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邓纯余;我国市场经济的伦理性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李冰;浅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精神[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张勇;儒家“和”伦理思想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晓蓉;当代公民教育的伦理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李丽红;生产伦理:可持续发展的道德支撑[D];中南大学;2002年
8 王潇;《诗经》中的伦理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苗苗;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伦理基础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玉翠;经济制度伦理探析[D];新疆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768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76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