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中国传统乡村代际伦理失衡及重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05 12:59

  本文选题:乡村代际伦理 + 亲子关系 ; 参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摘要】:从传统社会到20世纪的集体化时代,中国乡村一直存在着相对平衡的代际伦理,"反馈模式"维系着代际关系的和谐。21世纪以来,伴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中国传统乡村伦理体系逐渐失衡,孝道日渐衰落。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农村老人家庭权威的丧失、村民本体性价值危机、乡村公共道德和社会制约的失灵、感恩教育的缺失、法律观念的淡薄及法律疲软、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新型乡村代际伦理的转型可以从以下路径着手:将传统观念和现代理念相结合培育新型的乡村代际伦理;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夯实乡村代际伦理转型的物质基础;积极培育乡村的自组织能力,使其自我制约,发挥对伦理失范行为的纠正作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缓解法律在乡村的适应性障碍;强调感恩教育,重塑村民的感恩孝敬之心。
[Abstract]: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o the collectivization era of the 20th century, there has always been a relatively balanced intergenerational ethics in the countryside of China. The "feedback mode" has maintained the harmony of the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 since the 21st century, with the rapid changes of the society. Chinese traditional rural ethics system gradually out of balance, filial piety gradually declined. The main reasons for this problem are as follows: the loss of the family authority of the rural elderly, the crisis of the villagers' intrinsic value, the failure of the rural public morality and social restriction, the lack of Thanksgiving education, the weak legal concept and the weak law. The inadequacy of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he transformation of new-type rural intergenerational ethics can be started from the following ways: combining traditional and modern concepts to cultivate new rural intergenerational ethic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strengthening the material basis of rural intergenerational ethics transformation; Actively cultivate rural self-organization ability, make it self-control, play a role in correcting ethical misconduct; strengthen legal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ease the adaptability of the law in rural barriers; emphasize Thanksgiving education, reshape the villagers' grateful filial piety.
【作者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分类号】:B82-052;C912.8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2 聂洪辉;揭新华;;农村孝道衰落的根源及对策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杨华;;当前我国农村代际关系均衡模式的变化——从道德性越轨和农民“命”的观念说起[J];古今农业;2007年04期

4 赵晓峰;;孝道沦落与法律不及[J];古今农业;2007年04期

5 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J];江海学刊;2008年04期

6 杨泽娟;;赣中南农民代际职业分化与分家习俗变迁调查[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郭锐;蔡普民;;农村孝道观念的缺失及其构建[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讨论[J];开放时代;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晓;;代际关系的变化对农村养老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3期

2 曾毅;关于生育率下降如何影响我国家庭结构变动的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3 风笑天;城市独生子女父母的老年保障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5期

4 杨善华,贺常梅;责任伦理与城市居民的家庭养老——以“北京市老年人需求调查”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胡建忠;江亮;但艳芳;;从农民新价值观塑造透视体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6 李俊;;发达地区农村党员管理的制度创新与实践启示——以绍兴市为例[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6期

7 毕红静;蒲新微;;关于吉林省农村家庭养老模式的几点认识——基于养老意愿的对策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李楠;;价值的断裂:当代中国农村代际伦理变迁[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徐小霞;;介入与嵌入:社会工作在农村养老中的现实困境和策略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刘春萌;;少子老龄化背景下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完善[J];当代经济;201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葛洲;韩蕾;;我国农村养老保障问题初探[A];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十一)——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三[C];2006年

2 朱静辉;;家庭结构、代际关系与老年人赡养——以皖北薛村为个案的考察[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3 方雪;;新时代城市空巢问题的诱因及应对策略[A];上海市退休职工管理研究会2007年优秀论文选集[C];2007年

4 李晓明;;城市主义与民族乡村的文化危机[A];“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民生、民主”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2012年会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李晓明;;“城市主义”泛滥之下的少数民族乡村原生态文化——以瑶族为中心的考察[A];走进原生态文化——人类学高级论坛2010卷[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丽娜;人情的社会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赵晓峰;公私定律:村庄视域中的国家政权建设[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高法成;孝与养的失衡[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乔超;农村代际冲突中老人行动方式变迁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王春花;唐代老年人口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8 杨雪晶;个体化与城市老年人的非正式支持[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继刚;中国小农去自给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年

10 赵爽;征地、撤村建居与农村人际关系变迁[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新;城市福利保障性社区老年公寓室内环境无差别设计研究[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2 要瑞丽;“以老养老”:一种家庭养老的过渡性模式[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孙亚楠;农村居民养老模式:“变”与“不变”[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董咏雪;转型社会下城市空巢老人的养老模式探析[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易莉;农民工家庭代际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卢雪梅;孝道与农村养老[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婷;我国农村家庭代际关系与老年人生活状况感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孟颜颜;孝道的产生及其社会文化基础[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9 杨雯雯;居家受照顾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研究[D];济南大学;2011年

10 林凤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民价值观问题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费孝通;家庭结构变动中的老年赡养问题——再论中国家庭结构的变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03期

2 刘荣贵;苏喜娥;;农村孝道观念滑坡原因探究[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王跃生;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南农村分家行为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2年04期

4 贺雪峰;;农村家庭代际关系的变动及其影响[J];江海学刊;2008年04期

5 刘少杰;社会理性化的感性制约——建构和谐社会的难题[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2期

6 杨泽娟;;传统农民分化的制度障碍与制度创新[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申端锋;;中国农村出现伦理性危机[J];中国老区建设;2007年07期

8 刘桂莉;;眼泪为什么往下流?——转型期家庭代际关系倾斜问题探析[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9 陈柏峰;;农民价值观的变迁对家庭关系的影响——皖北李圩村调查[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肖倩;杨泽娟;;农村家庭代际关系与老人赡养问题——对赣中南农村的实证研究[J];求实;2010年10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慧伟;;中国传统礼俗文化及其在近代的变迁[J];贵州文史丛刊;2009年02期

2 曹敏华;;近代中国军事变革与社会变迁论纲[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12期

3 ;《“贼”“民”之间: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简介[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4 曾桂林;;长沙开埠与城市空间的演变(1904—1927)[J];湖湘论坛;2007年04期

5 廖小平;论家庭代际伦理的功能[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6 王海鹏;;近代来华传教士与中国婚姻风俗的嬗变[J];天府新论;2006年04期

7 杨舟;;《“贼”“民”之间:12—18世纪赣南地域社会》出版[J];中国农史;2007年01期

8 于学兰;改善亲子关系 促进少年健康成长的个案研究[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7年02期

9 于巍;寄宿的孩子易伤心[J];小学青年教师;2003年11期

10 石伟,张进辅,黄希庭;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琨;;如何改善亲子关系[A];湖北省儿童全面发展研究会第三届第二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修巧燕;;家庭中亲子关系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简述几位精神分析学家的思想[A];山东心理学会第十届学术会议论文提要汇编[C];2002年

3 张祥龙;;孝意识的时间分析[A];“哲学、宗教和科学:传统与现代的视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李智聪;黄辛隐;;内观疗法对改善中学生亲子关系的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徐璇;;享受孩子共同成长[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6 刘步青;;家庭的和睦,需要处理好亲子关系和婆媳关系[A];陕西省“家庭·健康·和谐”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7 张文新;Andrew J.Fuligni;;青少年对待家庭义务感的态度及其与亲子关系和学业适应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戴丽琼;方晓义;房超;;亲子沟通内容及其特点[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魏军锋;蒋艳菊;;感觉寻求、亲子关系及同伴交往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梁晓华;于卫建;胡荣花;;浅谈应用PCR-STR 16位点Identifiler Plus试剂盒鉴定亲子关系的必要性[A];中国输血协会第三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易;从亲子关系紧张看责任教育缺乏[N];光明日报;2010年

2 忻然;在和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N];中国文化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苏军;让祖辈投资“亲情”合适吗[N];文汇报;2010年

4 汪来超;如何确认亲子关系[N];检察日报;2002年

5 沈慧婷 本报记者 丁秀伟;教育孩子只允许有一种声音[N];中国妇女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艾谦 实习记者 李雪;亲子关系并非无解方程[N];乌鲁木齐晚报;2010年

7 主持人 程熳;让暑假充满天伦之乐[N];黄石日报;2010年

8 文/劳凯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网络时代如何重建亲子关系[N];中国妇女报;2002年

9 记者 教学;亲子关系也要和谐[N];西部法制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杨雪松;好的关系,就是对孩子最大支持[N];本溪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铁志;德昂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王美萍;亲子关系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联系:遗传与环境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胡晓红;走向自由和谐的两性关系[D];吉林大学;2004年

4 李莉;中国传统松柏文化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5 唐晨光;影像中的20世纪中国——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与社会变迁[D];南开大学;2001年

6 林哲焕;中国朝鲜族社会变迁与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毕苑;中国近代教科书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4年

8 王小军;血吸虫病与长江中游地区的社会变迁(1905~1978年)[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士尊;清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644-1911[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10 范立君;近代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1860~1931)[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军奎;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区家庭养老变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康彩芳;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家庭养老变迁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3 卢晶晶;文化反哺:转型期农村家庭中的亲子传承[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4 程蕾;中国近代社会群体变迁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5 付强;建国后郑州市城市集合住宅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6 王舒怀;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新闻话语变迁究[D];北京大学;2005年

7 施晓玲;辅助生殖技术涉及相关法律问题的探讨[D];苏州大学;2006年

8 周凤施;近代以来社会变迁对我国学校体育影响的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秋凤;亲子教育对不良亲子关系的调适[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吕芳;小学低年级亲子阅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82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1982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5f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