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及伦理学意义

发布时间:2018-06-16 19:19

  本文选题:先秦文学 + 道德意蕴 ; 参考:《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摘要】:文学的本质特性,使其与伦理学之间"自然而然"地存在联系。分析特定历史时代文学作品的道德意蕴,是理解和把握当时代伦理学的重要途径。中国先秦文学之道德意蕴,主要表现在赞美王者风范和劳动者向往的理想人生、公私分明的道德观念和先公后私的行为准则、鞭笞统治者制造不和谐伦理的不良品行、憧憬婚姻的欢愉美感和重视男女有别的操行伦理等。它们具有昭示中华民族道德文明发展史之源头、奠基中国伦理思想史之逻辑起点、开启"文以载道"之道德文化建设先河等方面的意义。
[Abstract]:The essence of literature makes it connected with the "natural" between ethics. 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ethics of the times. The moral implication of the Chinese pre Qin literatur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raise of the king and the ideal life that the labourers yearn for, the clear and clear way of public and private literature. The idea of virtue and the conduct of the conduct of the public and the public, whip the bad conduct of the rulers to make the disharmonious ethics, look forward to the happiness and beauty of the marriage,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thics of the men and women. They have the source of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moral civilization, the logical starting point of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thics and the moral culture of "carrying on the road". The significance of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2009JJD720021)
【分类号】:I206.2;B82-05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盈华;;“冶容诲淫”之逻辑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2 江瀚;;略论荀子礼乐学说之思想意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3 张辉;复修懿范 继美前贤——论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人文理念及现代启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陈义平;王燕;;论亚里士多德政治正义的内在逻辑生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5 陈丕武;;论王僧孺的丽逸诗风[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陈希红;;情礼递变与魏晋士风转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7 陈天梅;略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8 吴先伍;理性与情感:亚里士多德与孟子伦理思想的差异[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9 吴先伍;;人的发现与隐没——现代性内在矛盾的历史审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10 李晓军;;孟子思想中的自我意识[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曹怀锋;陈磊;;《管子》政令体现“生态”治国理念[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张连伟;;《国语·齐语》与《管子·小匡》辨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3 徐坤元;曾汝弟;;发扬中国“孝心教育”传统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社会[A];银龄睿智——为“十一五”规划建言献策论文选编[C];2006年

4 戴茂堂;李家莲;;当今国内伦理学史研究的情感缺失[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王兆春;;“雅言”的形成、特点及历史意义试析[A];毕节地区第五届社科评奖获奖成果选[C];2006年

6 李晨阳;;中国与希腊古典哲学中的和谐理想(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爱智和宏道:人文奥运的哲学基础”哲学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7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8 宋芝业;;“几何”与“几何之学”的命名——从数学思想史的视角看徐光启与利玛窦对“几何”与“几何之学”的理解[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9 秦行音;;全球伦理思想及其共同道德价值观教育发展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10 黄剑华;;从汉代画像看两汉时期的鬼神信仰[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别道玉;《国语》与先秦文化精神[D];南开大学;2010年

5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7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欣;先秦饮食审美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红红;庄子思想与魏晋时期中国文艺的自觉[D];暨南大学;2010年

10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健;雅克·拉康的文学伦理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董云香;先秦节庆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师璐露;《国语》语言艺术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铭;先秦儒道游观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野;先秦休闲文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高岛;论索尔·贝娄短篇小说中的叙事伦理[D];湘潭大学;2010年

8 周志明;亚里士多德与孔子的德福观之比较[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郑彩云;从“崇礼”到“诡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隋慧诚;孔子的育人艺术及其现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建雄;;浅谈中国文学源头——先秦文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0期

2 蔡廷伟;;先秦文学中的爱国主义[J];作家;2008年02期

3 林贞爱;;古文教学札记[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年04期

4 张树生;;先秦作品简记歌[J];中文自修;1995年10期

5 张文彦;从先秦文学看中国社会第一次理性的觉醒[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6 于光荣;先秦文学中的商人[J];湖湘论坛;2005年03期

7 沈鸿;;论先秦文学中的少数民族使者形象[J];北方论丛;2006年06期

8 袁定坤;;屈原“发愤以抒情”新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3年05期

9 陈才俊;填补先秦文学研究领域的空白——郑凯著《先秦幽默文学论》评介[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10 廖名春;出土文献与先秦文学史的重写[J];文艺研究;200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凤炎;;“德”的含义及其对当代中国德育的启示[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2 张友文;;《家》中觉新的伦理学意义[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昆;;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的伦理学意义[A];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第六届年会论文摘要[C];2005年

4 ;李炳海教授[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四辑)[C];2008年

5 吕会霖;;怎样寻求“和谐”[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吕会霖;;怎样寻求“和谐”[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永升;;关于犯罪概念的多向性思考[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徐志啸;;游国恩先生的楚辞研究[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9 曾波涛;陈晓阳;许婷婷;曹永福;;单病种限价:对道德与利益的双趋选择[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郑瑞侠;;《楚辞·渔父》形象演变与解析[A];中国楚辞学(第十三辑)——2007年中国溆浦屈原及楚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敏俐;深化先秦文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2年

2 王楠;《先秦文学编年史》多有创新[N];科技日报;2005年

3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 汪荣有;爱国主义的道德意蕴[N];人民日报;2009年

4 刁生虎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象喻”:先秦文学运思之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赵逵夫;先秦文学与中国文学传统[N];光明日报;2001年

6 本报记者 王咏刚;《诗经古谱》的珍贵价值所在[N];云南日报;2001年

7 王长华;略谈汉代文学的独特性[N];光明日报;2006年

8 记者 王纯朴;创建节约型社会路很长但必须走[N];兰州日报;2005年

9 陈宝祥;文学常识巧记忆(下)[N];常州日报;2005年

10 阎福玲;“文学观念与文学史”学术研讨会召开[N];光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正英;先秦文学思想考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雅杰;论先秦文学的水意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曰美;人的主体意识的发展与先秦文学[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4 袁宏;周敦颐理学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贾海生;周初礼乐文明实证——《诗经·周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

6 邓莹辉;两宋理学美学之形成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楷;荀子伦理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8 裴登峰;战国七十年文学编年[D];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

9 廖诗忠;探归民族“新生”的活源——论鲁迅与先秦文化的深层关系[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曹建国;出土文献与先秦《诗》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进;论洛克的自由观及其伦理学意义[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陈强;遥远的西部天堂[D];山东大学;2011年

3 赵成;生态学的伦理学意义[D];新疆大学;2001年

4 黄燕强;先秦文学的诗情与“人文一体”观[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孟庆茹;试论先秦文学中的隐逸情结[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曹小明;社会保障的道德意蕴及伦理诉求[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景秀丽;先秦文学中的马及其文化精神[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丁小真;先秦文学与中国传统建筑关系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徐晋巍;现代主义建筑的伦理学意义[D];天津大学;2007年

10 赵宁;试论先秦文学作品中的忧患意识[D];重庆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278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0278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86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