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梁启超道德诉求的三次转型

发布时间:2018-07-17 08:41
【摘要】:梁启超一生的道德诉求经历了知识—工具—个人修养三次转型,在晚清民初的"过渡时代",道德失范成为社会转型的一个显著表征。梁启超在传统心性道德的基础上吸纳西方"公德"新知,以补中国社会改造思想之不足;出于对民初政治转型和共和体制建构的考量,梁启超所提倡之"公德"主要是指与政治有关的政治道德、公民道德;针对大学教育工具化、技术化倾向,梁启超重拾儒家和阳明心学的个人修养论,提倡塑造完美人格,以补知识教育之不足。
[Abstract]:The moral appeal of Liang Qichao experienced three transformations of knowledge, tool an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In the "transitional era"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moral anomie became a remarkable symbol of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Liang Qichao absorbs the new knowledge of western "public morality"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mental morality, so as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Chinese social reform thought, and out of the consideration of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and Republican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e "public morality" advocated by Liang Qichao mainly refers to the political morality and civic morality related to politics, and in view of the tendency of instrumentalization and technicalization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Liang Qichao regains the personal cultivation theory of Confucianism and Yangmingxin, and advocates the shaping of perfect personality. To make up for the deficiency of knowledge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暨历史系;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分类号】:B82-0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文台;;浅论学习与修养[J];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10期

2 龙迪勇;梁启超与中国伦理思想的现代转型——读吕滨《新民伦理与新国家:梁启超伦理思想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05期

3 龙迪勇;;梁启超与中国伦理思想的现代转型 读吕滨《新民伦理与新国家 梁启超伦理思想研究》[J];博览群书;2001年10期

4 温克勤;;梁启超与近代道德转型——为纪念戊戌变法维新运动一百年而作[J];天津党校学刊;1998年02期

5 赵璐;;论梁启超的公德建设思想[J];唐都学刊;2007年04期

6 高瑞泉;;勾通功利主义与德性论的尝试——评梁启超的“道德革命”理论[J];探索与争鸣;1991年02期

7 吕滨;梁启超对新民伦理的探讨[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7期

8 史义银;浅论梁启超的道德观[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刘亮红;;论梁启超的传统道德观[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王冰;;戊戌时期梁启超女子教育思想的形成及特征[J];黑龙江史志;2010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江波;;旧道德的新使命——20世纪初梁启超对中国“道德重建”的思考[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周一骑;;修养的心理学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刘巧利;;《拉刻斯篇》中苏格拉底对于“勇敢”的德性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刘巧利;;略论孔子和苏格拉底的“道德可教性”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5 杨学涯;;颜元的功利论思想[A];河北史学会通讯(1987)[C];1987年

6 温小林;;严复中西道德比较与整合观[A];闽都文化研究——“闽都文化研究”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3年

7 王文轩;陈亚莉;;浅谈儒家的尊老文化[A];陕西老年学会——新教化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探讨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8 孔令琼;;论“诚信”道德规约的价值取向[A];孔学研究(第十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一次暨海峡两岸第七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陈泽环;;梁启超论儒家哲学——基于伦理学视角的文本考察[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张勇;;关于社会转型与价值观转变的理论思考[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西省临汾市委讲师团 任炯;和谐社会应从个人修身齐家做起[N];农民日报;2006年

2 张忠顺;“饰面”与“洗心”[N];唐山劳动日报;2007年

3 范小华;话说伦理学转型[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4 铁朦胧;“慎独”当自觉[N];云南日报;2005年

5 清华大学教授 钱逊;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儒学的价值[N];社会科学报;2007年

6 万俊人;西方伦理学知识谱系及其镜相[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王玉j;理想、信念、信仰在价值观中的地位及其意义[N];光明日报;2000年

8 凌有江;当代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及其实现方式[N];光明日报;2001年

9 赵建军;虚拟实践与人的主体性困境[N];光明日报;2002年

10 黄显中;公德与私德[N];光明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段江波;危机·革命·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冯洁;论戊戌时期的乐利学说[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李金宝;德育生态论——当代德育生态危机与重构[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英;梁启超新民伦理思想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徐巍;中国传统诚信观的当代传承与转型[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3 彭建河;梁启超《新民说》伦理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4 陈琳;王阳明哲学体系中的道德与知识[D];南昌大学;2007年

5 周雪敏;宋元之际白鹭洲书院朱子后学的气节和气节修养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闫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经济伦理观的转型[D];苏州大学;2004年

7 王东;论传统道德中的私德内涵及其现代意义[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8 顾榕昌;毛泽东早期伦理观的东西方文化意蕴[D];中共中央党校;2007年

9 田超;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及其对当代公民培育的价值[D];南京大学;2012年

10 王友良;王阳明道德修养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1298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1298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a0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