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起源论视域下“羞”的道德意涵之衡定

发布时间:2018-08-21 10:06
【摘要】:"羞"是一种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羞"的表现形式十分丰富。从人类"羞"现象的起源来看,存在着惩罚论、先天论、立法论等不同看法,对于"羞"的起源看法不同,人们对"羞"的认识与判断就会截然不同。人类"羞"的情绪或情感并不总具有道德意涵,不同学说对"羞"的界定不同,因而"羞"的意义就不同。"羞"的面相与类型比较丰富,不具伦理价值的"羞"有时具有其他价值。"羞"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值得肯定,但人类并非所有的"羞"都具有积极价值,对人类尊严与权利的贬损而导致的负面之"羞"则需要杜绝。从起源论上讨论"羞"是为了打破"羞"仅与伦理相关的刻板印象,进而为真正具有伦理价值的"羞"提供合理的阐述。
[Abstract]:Shame is a universal spiritual phenomenon of human beings. From the origin of the "shame" phenomenon of human beings,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such as punishment theory, congenital theory, legislative theory, etc. Different views on the origin of "shame" make people's understanding and judgment of "shame" very different. The emotion or emotion of human "shame" does not always have moral meaning. Different theories define "shame" differently, so the meaning of "shame" is different. " The face and type of shame are rich, and the shame without ethical value sometimes has other value.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shame is worthy of recognition, but not all "shame" of human beings have positive value, and the negative "shame" caused by derogation of human dignity and rights should be eliminated. From the origin theory, the purpose of discussing "shame" is to break the stereotype that "shame" is only related to ethics, and then to provide a reasonable exposition for "shame" which has real ethical value.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分类号】:B82-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陈英和;白柳;李龙凤;;道德情绪的特点、发展及其对行为的影响[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5年05期

2 李昕桐;;“羞感”的伦理思考——从舍勒到施密茨[J];道德与文明;2015年04期

3 任俊;高肖肖;;道德情绪:道德行为的中介调节[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4 杨峻岭;任风彩;;道德耻感的基本样态分析[J];伦理学研究;2009年05期

5 谢劲松;;什么是羞耻?[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倪梁康;;关于“羞恶之心”的伦理现象学思考[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7 陈少明;;关于羞耻的现象学分析[J];哲学研究;2006年12期

8 乔建中,王辉;羞耻感的"罗盘应对理论"及其德育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04年09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致丞;耻的道德意蕴[D];复旦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晓林;于宏波;;社会情绪与社会行为的脑机制[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01期

2 丁芳;周捚;胡雨;;初中生内疚情绪体验的发展及其对公平行为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4年05期

3 李昕桐;;新现象学的情感伦理[J];道德与文明;2014年04期

4 李昕桐;;施密茨的“人的解放与回归”及其意义[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5 李昕桐;;施密茨的“情境存在论”及其意义[J];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02期

6 章吉;陈英和;李雯;;儿童混合表情识别的发展及与基本表情识别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年02期

7 张晓贤;桑标;;小学生内疚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01期

8 张晓贤;徐琴美;;人际因素促进5~9岁儿童内疚情绪理解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0年04期

9 任俊;周凌;罗劲;;情绪变化的最近发展区探讨[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10 樊召锋;俞国良;;自尊、归因方式与内疚和羞耻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8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金鑫;道德能力的道德哲学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玉梅;道德焦虑论[D];中南大学;2010年

3 何继龄;传统人生礼仪仪式与古代个体品德培育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迎春;非智力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1953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1953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9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