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命伦理学:“意识形态”还是“科学”
[Abstract]:Is "Chinese Bioethics" ideological discourse "or" Scientific discourse "? This problem can be explor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 and "thought" and "practice". Various "patterns of fracture" or "distribution of discourse heterogeneity" give rise to the question of how to relate and connect the understanding horizons of mutual rupture or heterogeneity. An investigation of moral morphology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hinese bioethics" maintaining the necessary tension between "ideology" and "science". In the aspect of function configuration, it embodies the extension of context regression, reflective criticism and practical relevance, and runs through a strategy of opposites "reconciliation". The key strategies to the understanding paradigm of "reconciliation" are: to identify "Chinese value" with ideological discourse, to reflect on the related form between "cultural belief" of bioethics and the path of principleism; Combining scientific discourse with practical rationality and practical wisdom, we should reflect on the value fulcrum of "modernity" of Chinese bioethics;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legitimacy, modernity and practicality of Chinese bioethics by using the interrelation between "scientific discourse" and "ideological discourse" and its internal tension.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生命伦理的道德形态学研究”(13&ZD06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B82-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延光;第五次国际生命伦理学大会于伦敦召开[J];医学与哲学;2000年10期
2 徐庆文;当代生命伦理学的兴起及其人文关注[J];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01期
3 丛亚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中国医学伦理学辞典》条目选载之三[J];医学与哲学;2001年09期
4 陈仁彪;2000年生命伦理学吉汉宣言[J];医学与哲学;2001年10期
5 苏令银;生命自主:当代生命伦理学的终极价值追求[J];医学与哲学;2002年05期
6 ;第三次生命伦理学国际会议在台湾中坜市举行[J];医学与哲学;2002年10期
7 坂本百大,龙革;迈向新的“全球生命伦理学”[J];世界哲学;2002年05期
8 ;北京国际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2004年1月5-7日于北京举行[J];医学与哲学;2004年01期
9 ;生命伦理学在世界各地[J];医学与哲学;2004年03期
10 范瑞平;如何建立生命伦理学普适规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生命伦理学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述评[J];医学与哲学;2004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瑞鹏;易恒;钟林;周剑;李永宁;;第三届中法生命伦理学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A];生命伦理学通讯(2009年第1期)[C];2009年
2 ;中国生命伦理学代表团访问荷兰[A];生命伦理学通讯(2009年第1期)[C];2009年
3 韩丹;;第二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综述[A];生命伦理学通讯(2009年第1期)[C];2009年
4 ;英汉生命伦理学译释词汇[A];生命伦理学通讯(2009年第1期)[C];2009年
5 娄瑞雪;;尊重自主与生命伦理学[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6 邵艳军;杨学举;;在高校教学中开设生命伦理学公开课的应时性与重要性[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遗传学进步推动中国西部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年中国遗传学会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1年
7 赵云梅;;生命伦理学对医学伦理学的挑战[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一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0年
8 秦敬民;秦东华;;关于生命伦理学的认识与思考[A];山东省医学伦理学学会第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丽然;;人的尊严释义[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陈化;;儒家伦理:中国语境下原则主义困境之出路——兼谈儒家生命伦理学的构建[A];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肖巍;生命伦理学的兴起与疆域[N];学习时报;2005年
2 肖巍;人口层面的生命伦理学研究[N];学习时报;2010年
3 韩跃红;尊重生命[N];光明日报;2005年
4 徐敏;生命伦理学为科研“护航”[N];解放日报;2004年
5 肖巍;生命伦理学教育受到国际关注[N];学习时报;2006年
6 华中科技大学 焦洪涛 伍春艳;亚洲生命伦理学研究现状[N];社会科学报;2008年
7 记者陈静;中国生命伦理学要有本土文化底蕴的话语[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8 记者 曹继军;陈竺院士等呼吁:加强生命伦理学研究[N];光明日报;2004年
9 本报记者 张清俐 张杰;生命伦理学为医学技术研究护航[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丹尼尔·维克拉 翻译、整理 邱仁宗;伦理学要优先关注穷人的健康利益[N];健康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斌玉;生命伦理学的元伦理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薇;生命伦理学在我国本土化发展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2 土丽艳;中美生命伦理学的比较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3 刘闯;生命伦理学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机制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4 董沫含;中国生命伦理学构建中的文化融合因素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3年
5 蒙霞;论生命伦理学视野中转基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广西大学;2004年
6 芦蓉晖;生命伦理学视野下的行为控制伦理探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曹秀娟;身体伦理学对生命伦理学的批判与重构[D];上海大学;2011年
8 廖淋森;生命伦理学视阈下的死亡尊严[D];辽宁医学院;2012年
9 姜贵;克隆人与生命伦理学的双向反思[D];吉林大学;2006年
10 LU XUEFEI;自由个体主义还是儒家家庭主义:从医学问题看生命伦理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17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217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