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家礼》与明清徽州男子伦理生活定位

发布时间:2018-09-05 06:18
【摘要】:《家礼》是南宋朱熹撰写的一部礼学专著,分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5个部分将古代礼义充分糅合于其所制定的礼仪规范中,对南宋以后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地方伦理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以明清时期的徽州为典型区域,以徽州男子为特定人群对《家礼》的实践理路加以探究,认为:一方面,明清时期徽州男子伦理生活的定位,以朱熹《家礼》为旨归,其孝行、悌友、义举等伦理生活,与《家礼》中的孝道、悌友观以及义利观等一一对应;另一方面,《家礼》对古代地方伦理生活的影响展示在礼义和礼仪两个层面,对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于生活中的推广也颇具参考价值。
[Abstract]:"Family Rites" is a monographs written by Zhu Xi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five parts of the monographs of ritual studies, namely, the division of ritual, the crown ceremony, the faint ceremony, the funeral ceremony, and the sacrifice fully blend ancient rites and meanings into the etiquette norms formulated by them. It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ocal ethical life after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especially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aking Huizhou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s the typical area, and taking the Huizhou men as the specific crowd,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practical principles of "Family Rites". On the one han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ethical life of the men in Huizhou 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is aimed at Zhu Xi's "Family Rites" and their filial piety. On the other hand,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Rites on the local ethical life in ancient times is displayed at the two levels of propriety and propriety. It is also of great reference value to the promotion of socialist ethics that we advocate today in our daily life.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1&ZD094)
【分类号】:B82-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周晓光;试论朱熹在徽州的理学教育活动及其影响[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03期

2 甘绍平;应用伦理学的特点与方法[J];哲学动态;1999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志强;;明清时期坟茔的纷争[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2 胡益民,陈晨;徽州典籍文献与徽学学科建构关系论纲[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3 沈昕;;宗族联姻与明清徽州地方社会——以祁门善和程氏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4 陈瑞;;元代安徽地区的书院[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陆学莉;韩开元;;徽州诗人方弘静家世考略[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陈瑞;以歙县虹源王氏为中心看明清徽州宗族的婚姻圈[J];安徽史学;2004年06期

7 林济;;程敏政“冒祖附族”说考辨[J];安徽史学;2007年02期

8 王振忠;;从谱牒史料谈徽州墨商的几个问题——以光绪戊戌环川《(璁公房修)詹氏支谱》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8年01期

9 王日根;曹斐;;秩序的确立:《新安名族志》的编撰与意义[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10 李甜;;旌德隐龙方氏与清代徽州宗族组织的扩大[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鲍义来;;徽州:朱子故里寻踪记[A];朱子学与文化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王习胜;;论方法论取向的逻辑悖论研究[A];2007年全国现代逻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康健;;明代徽商程神保家世考论[A];明代国家与社会——明史研究论丛(第十一辑)——明代国家与社会研究专辑[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世新;工程伦理学及其若干主要问题的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2 雷瑞鹏;异种移植:哲学反思与伦理问题[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3 范伟军;黄生及其《杜诗说》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4 刘道胜;明清徽州宗族关系文书研究[D];安徽大学;2006年

5 赵峗;苏皖地区土地利用及其驱动力机制(1500~1937)[D];复旦大学;2005年

6 吴媛媛;明清时期徽州的灾害及其社会应对[D];复旦大学;2007年

7 陶明选;明清以来徽州民间信仰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宋长琨;家庭背景与明代徽州双籍进士的地位升迁[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9 史军;权利与善:公共健康的伦理研究[D];清华大学;2007年

10 冯剑辉;近代徽商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文静;郑元勋《媚幽阁文娱》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瑞芬;《四库全书总目》中的安徽巡抚采进本和皖人著述[D];兰州大学;2011年

3 马璐妹;明清时期徽州乡村伦理教育的形式及特点[D];安徽大学;2011年

4 聂敏莉;黄生诗学思想与其批评实践[D];安徽大学;2011年

5 杨礼玉;明清时期徽州文会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6 赵忠仲;徽商与明清时期的土地市场[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7 汪海兰;宗族制度与徽商典当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

8 吴建萍;正义的嬗变[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周惊涛;明清徽商与江浙地区的文教事业[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10 王玉瑜;明清时期徽州宗族演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晓光;明代中后期心学在徽州的传播和影响[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瑞熙;朱熹和陈亮“义利之辩”的启示[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2 王兵,张霄;儒学发展史上的两面旗帜——董仲舒、朱熹伦理思想比较研究[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3 詹向红;;朱熹诚信思想论[J];江淮论坛;2008年06期

4 傅文玉;王欢;;论朱熹德育思想的形成[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5 张体云,詹向红;论朱熹伦理精神与当代社会诚信建设[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李广义,贺新春;朱熹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河池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李玉梅;从诠释学的理论重估朱熹的道德史观[J];学术研究;1995年06期

8 陈颖;朱熹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模式研究[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张成权;朱熹道德伦理学说建构初探[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10 余龙生;;朱熹经济伦理思想述评[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永祥;;浅论朱熹的义利观[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汤建荣;;朱熹的诚信思想与和谐社会[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杜朝由;;朱熹《谨守勤谨》家训浅析[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杨志刚;;《朱子家礼》与中国礼学的若干问题[A];《与孔子对话——论儒学的现代生命力》——上海文庙第三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于民雄;;朱熹的“理”与道德理性[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李勤民;;将道德修养进行到底——话说朱熹道德修养的三种境界[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7 吴培德;;《大学》之伦理观[A];孔学研究(第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九次暨海峡两岸第六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朱延有;;《朱子家训》宣传核心之我见[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9 苏平富;贺新春;;朱熹的经济伦理思想及其时代价值[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吾敬东;;汉唐时期儒家伦理落实的种种问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安庆师范学院 朱守良;朱熹《家训》:从个人修养到民族文明[N];光明日报;2008年

2 郭建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众伦理生活[N];光明日报;2007年

3 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 方旭东;不偏不倚[N];光明日报;2010年

4 肖群忠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林贵长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博士生;传统“慎独”精神:现代网络伦理的富矿[N];中国教育报;2006年

5 黄勇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库兹城大学;当代西方美德伦理学的两个两难(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康健;从一元伦理到多元伦理[N];学习时报;2000年

7 覃俏丽;儒家的义利观及其价值[N];学习时报;2006年

8 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 胡凡;孔子的学习精神与传统耻感文化[N];光明日报;2010年

9 ;“理一分殊”与全球地域化[N];文汇报;2011年

10 康健;从个体伦理到团体伦理[N];学习时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熊瑜;朱熹伦理教化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2 赵庆杰;家庭与伦理[D];东南大学;2005年

3 辛治洋;道德判断与道德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高书文;孔子成德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涂江波;威廉姆斯道德哲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杰;朱熹省察思想评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1年

2 陈一秀;中国传统家礼的家庭德育价值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家海;灵魂与心性[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4 张峗;家训与宋代伦理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廖永安;原格物致知[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程海霞;唤醒沉睡的道德自觉——朱熹修养论研究[D];扬州大学;2002年

7 王潇;《诗经》中的伦理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芳;黑龙潭村落共同体伦理生活的观察与阐释[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琳;王阳明哲学体系中的道德与知识[D];南昌大学;2007年

10 李凌;论运气与道德责任[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234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2234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1d0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