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道德: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
[Abstract]:Physical morality refers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body and its mode of activity, mor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Up to now, moral Stroop paradigm, implicit associative test paradigm, situational manipulation paradigm and mood-induced paradigm are mainly used in the study of physical morality. The research contents of physical morality mainly include the structure of body anatomy, perceptual experience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ody and environment, moral psychology and behavior,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ysical disgust and morality is included in the extensive content of perceptual experience. Self-cleanliness-moral purity metaphor, moral-lightness metaphor, moral-color metaphor, space dimension and time dimension of morality, etc. The future research should start with the richness and comprehensiveness of the research contents,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onsistency effects of metaphor effects, the scientific nature and diversity of research methods and techniques, and so on.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西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基于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多维测评系统研究”(EBA120332) 中国人心理素质全国协作组
【分类号】:B82-0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浩生;;西方心理学中的具身认知研究思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年12期
3 舒华;;脑损伤语言认知障碍研究——认知神经心理学研究途径[J];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01期
4 罗跃嘉;古若雷;陈华;黄淼;;社会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8年03期
5 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年05期
6 阎书昌;;身体洁净与道德[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7 谢久书;张常青;王瑞明;陆直;;知觉符号理论及其研究范式[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09期
8 冯源,苏彦捷;孤独症儿童对道德和习俗规则的判断[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06期
9 彭凯平;喻丰;;道德的心理物理学:现象、机制与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12期
10 王锃;鲁忠义;;道德概念的垂直空间隐喻及其对认知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3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敏;;认知心理研究的新方向——认知神经心理学简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年06期
2 阳杰;应里孟;;论企业内部控制监督的本原性质[J];财会月刊;2011年28期
3 王仲贻;;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模式探索[J];大家;2012年08期
4 张彦彦;陈浩;;西方道德心理学研究新进展:道德判断的五基准理论[J];道德与文明;2009年06期
5 许先文;;具身认知:语言认知研究的跨学科取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6 李云媛;莫永华;;具身认知的教育意义和潜在价值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7 张海明;;认知心理学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通识教育[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2年02期
8 毛晋平;文芳;;长沙地区四所中学教师主观幸福感调查分析[J];教师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9 李宏翰;许闯;;道德隐喻:道德研究的隐喻视角[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10 谢文标;余欣欣;;初中学生心理应激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陈巍;郭本禹;;“不是一,不是二”:第三种文化与当代心理学的变革[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2 何向东;刘邦凡;;认知科学视域下的归纳逻辑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建设沿海强省学术研讨会暨河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俊山;中小学班主任的情感素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于小涵;认知系统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3 韩露;面向智能移动监控辅助的可穿戴视觉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章羽;非理性在个体道德养成中的作用[D];复旦大学;2008年
5 赵振国;3-6岁儿童数量估算、数数能力及视觉空间认知能力发展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胡湛;心理信息工程学的理论构想及应用实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亓奎言;神经伦理学:实证与探新[D];浙江大学;2009年
8 吴涛;变构学习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曹欢;知识作业效率解析[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10 魏萍;西方心理学的马克思主义取向新进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德生;;胡塞尔对主客观时间关系的确立[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王茜,苏彦捷,刘立惠;心理理论—— 一个广阔而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3 亓奎言;;“科学地”解读康德伦理学——神经伦理学的视角[J];道德与文明;2011年06期
4 董为光;汉语时间顺序的认知基础[J];当代语言学;2004年02期
5 皮埃尔·达吕,水金;从智能的基因到基因的智能[J];第欧根尼;2000年01期
6 王瑞明;莫雷;;知觉符号理论刍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1期
7 叶浩生;;认知心理学:困境与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1期
8 文旭;叶狂;;转喻的类型及其认知理据[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9 李恒威;盛晓明;;认知的具身化[J];科学学研究;2006年02期
10 束定芳;论隐喻的认知功能[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宜张;;神经科学的发展[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黄华新 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琨,吴骥;法的道德基础论证[J];山东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刘云林;法律运行道德追问的两重向度[J];伦理学研究;2005年01期
3 高德胜;;幸福·道德·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年04期
4 杨心宇,,宋文煦;试论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的法律指导[J];政治与法律;1994年04期
5 宋全成;市场经济下的新道德建设研究综述[J];文史哲;1995年03期
6 贾昕奇;论认识目前道德问题的方法[J];现代哲学;1997年03期
7 金可溪;道德是什么[J];哲学译丛;1997年04期
8 胡承槐;;“体制的道德性”概念释义[J];资料通讯;1997年06期
9 赵民;试析“道德划界”论的方法错误[J];甘肃理论学刊;1998年03期
10 黎民;中国社会转型对中国人道德实践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宗宪;;道德性政策何以成为都市发展的烫手山芋[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赵健全;;从伦理—道德分殊看科学发展观的构建[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3 戴兆国;;康德论人类理想的道德基础[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栋虹;市场经济的道德悖论性[N];中国经营报;2002年
2 王海昌;救助的道德考量[N];中国社会报;2006年
3 哈尔滨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马书琴;“企业家都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4 唐代兴;优良道德与恶劣道德[N];光明日报;2002年
5 陈先达;“为仁害己”辨[N];光明日报;2003年
6 唐凯麟;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道义基础和精神动力[N];光明日报;2005年
7 山东省广饶县人民法院 张小娟;法律与道德[N];人民法院报;2012年
8 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 向玉乔;人类的集体道德记忆[N];光明日报;2014年
9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西亚非洲中心副主任 张春;中国需要道德性崛起[N];东方早报;2013年
10 范进学;廉政:依靠道德承诺是靠不住的[N];法制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孙国东;合法律性、合道德性与合法性:对哈贝马斯商谈论合法化理论的一种解读[D];吉林大学;2008年
2 卢德之;经济伦理研究的一个契入点[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海燕;法律与道德的冲突[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2 周建民;论市场经济精神的合道德性[D];苏州大学;2001年
3 张相琨;从几则典型案例看司法的道德性[D];黑龙江大学;2013年
4 王庆华;市场经济的道德性思考[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5 栾子烟;道德温度:身体冷暖与青少年道德决策[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6 郭晔 ;道德风险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刘伟;鲍曼后现代道德观及其对道德教育的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万灵;论美德成为法的元价值[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9 苏筱红;程序与过程[D];西南大学;2006年
10 梅章华;网络文化伦理文化探析[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252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225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