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道德伦理论文 >

前主体性对话:对话与人的解放问题——评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

发布时间:2018-11-02 20:04
【摘要】:哈贝马斯所关注的是如何兑现启蒙承诺——人的解放,这在今天仍然是人类坚持的诉求。因为时至今日,作为某种主体的"人民"依然要么是前现代的"臣民",要么是现代化的"大众",而真正的"人"尚未诞生。哈贝马斯寄希望于对话范式的转换,即从主体性范式转换为交互主体性范式,为此而建构了"对话伦理学"。然而这是行不通的,因为主体间性的前提仍然是主体性,而任何主体性对话包括"和而不同"的对话都不可能导向新的主体性的诞生,因而不可能导向人的解放。兑现启蒙承诺的途径不是伦理学层级上的主体间性的对话,而是存在论层级上的前主体性对话,在这点上,孔子有一种非角色性对话模式值得借鉴。
[Abstract]:Habermas's concern is how to fulfill the enlightenment promise-th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which is still the demand of human beings. Today, the "people", as a certain subject, are still premodern "subjects" or modern "masses", but the real "people" have not yet been born. Habermas hopes to change the paradigm of dialogue, that is, from the paradigm of subjectivity to the paradigm of mutual subjectivity, and thus constructs "ethics of dialogue". However, this is not feasible, because the premise of inter-subjectivity is still subjectivity, and any subjective dialogue, including the dialogue of "harmony but difference", can not lead to the birth of new subjectivity, so it is impossible to lead to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The way to fulfill the enlightenment promise is not the inter-subjectivity dialogue at the ethical level but the pre-subjectivity dialogue at the existentialism level. On this point Confucius has a non-role dialogue model to learn from.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分类号】:B516.5;B82-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玉顺;形而上学的奠基问题——儒学视域中的海德格尔及其所解释的康德哲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伏爱华;;“庄周梦蝶”的美学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2 萧仕平;;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庄子人际关系思想试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赵卫国;;海德格尔视野中现代性的时间根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李孟国;;海德格尔的“伦理”论题与存在之真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王颖斌;;海德格尔的“无”所隐含的多重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邓晓臻;;海德格尔的“此在”范畴——基于马克思文本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7 黄瑜;;黑格尔与海德格尔死亡观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8 刘在泉;;对存在者之存在的响应——论海德格尔诺曼底演讲[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朱刚;;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与时间”之关系的解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钱雯;中西小说时空观比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时进;刘晓华;王约;刘小玲;;基于以能力为导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的首次正式调查——2010上海卢市湾区公众科学素质调查分析[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论坛暨第十八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朱军;;让纪录道说——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的语言本体论观照[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苏建;陈凡;;论技术与法律关系形态的历史嬗变[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4 孙斌;张艳芬;;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帝国主义——从詹明信文化理论出发的一个考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5 陈立新;;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存在论寓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6 姜佑福;;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看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7 朱立元;;略谈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维度及其美学意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哲学·历史·人文学科卷)[C];2007年

8 周丽昀;;博客生存与人的主体性[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7年

9 张红岭;;《共产党宣言》与现代欧洲虚无主义[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李菁;;虫洞?——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旅[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靳宝;批判哲学的现象学批判[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5 徐进波;中国山水画装饰性探微[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张爱珍;模糊语义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吴练达;制度、行为与经济发展[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阳功庆;论特雷·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D];湘潭大学;2010年

2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汪光宏;基于“生命需要”的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伍振;突发性灾难事件下的科学传播机制探讨[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5 陈章;“Being”、“Ontology”、“Metaphysics”的内涵及关系[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韩月莉;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王奎;海德格尔“此在的时间性”问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郭忠利;海德格尔艺术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于溟;詹姆士实用主义真理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娟;幼儿艺术教育中的生成性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辉;;当代审美现代性的困境与出路[J];唐都学刊;2008年02期

2 王永章;;主体性哲学的批判与超越——从笛卡儿的“我思”到马克思的主体间性理论探析[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3 谢慧荣;;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重构[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4 陈静;;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与重构[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马慧珍;;浅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杨汉池;;《主体性哲学与文化问题》[J];文艺研究;1996年03期

7 陈虎腾;;评“天人合一”思维方式——兼论人的主体性[J];求实;2006年S3期

8 曹玉涛;;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工程的伦理之维[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年09期

9 邓安庆;;主体性“向死而生”?——对《主体生成论——对“主体死亡论”之超越》前提的质疑[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10 靳秀莹;;主体间性与译者主体性[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胡军良;;哈贝马斯的对话伦理学与美国实用主义传统[A];全国“经验主义与实用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任小玫;;别求新声于异邦 勿弃生态见记游——《徐霞客游记》的“主体间性”生态哲学思考初探[A];徐霞客研究(第19辑)[C];2009年

3 张世英;;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4 黄楠森;;谈谈西方当代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三辑)[C];2002年

5 戴冠青;陈志超;;“主体间性”美学理论对中国美学发展的意义[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南n\ 南开大学哲学系;从哲学教科书的三重功能看其内容的变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毛崇杰;文化何为?[N];社会科学报;2004年

3 朱晓U,

本文编号:23068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falvlunlilunwen/23068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0b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